诵了下半阙出来。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听了下半阙本应心满意足的蔡京却突然沉吟起来,默默品味着诗中的意境,同时揣摩着田十一的心思。
文章尽显人心,诗词最表气节。蔡京和赵佶一样,都想从田十一的诗作中推断出十一哥的人品和胸怀来。历史上以文章见人心,以诗词证气节的事多了去了,绝不仅仅发生在田十一身上。
朱熹这《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上半阙写景,下半阙却感悟起人生来。说的是人活着就如寄生一般,又为何要奔波劳碌怨恨人生苦短呢?你去问问齐景公,何必为人生短暂而泪沾衣襟。
品味了好一会儿,蔡京突然拍掌喝起好来。这声“好”却是蔡老头由心而发的,一来这诗确实好,二来田十一的诗中不仅没有野心,竟还透露出人生苦短当及时行乐的意味来。这正合蔡京的心意,正合赵佶的心意,甚至合了满朝“朱紫袍服”们的心意,自然应该高声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