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震天,纵跳扑腾,那是中原狮舞队。
据说狮舞这种节目便是本朝开始盛行的,据说,当唐明皇梦游月殿时,在月殿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此怪兽不但对唐明皇没有任何恶意,它还在月殿阶前滚球戏耍,姿态十分威武。唐明皇醒后,想要在现实中重睹这一现象,便让画工将梦境中的瑞兽根据描述画了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成狮子舞,以娱嘉宾。自此之后,狮舞便流入民间。
但见两只彩色狮子在凤仪台上做出各种抖动、搔样、跌扑、跳跃、踩球、过板、登高等动作,随着锣鼓声 ,动作合拍,维妙维肖,十分逗人喜爱。
至于竹竿舞、陶俑舞、彩带舞等,各有各的招牌,各有各的技艺。
这些表演团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呈本事,一一表演,他们都拿出看家绝活,以博取观者欢心。
演出从戌时直至亥时,现场亮如白昼,热闹喧天,仪仗官面带笑容,朗声宣道:“九天仙子入凡尘,琴艺剑技惊世人。最后一场,乃本次盛会压轴大戏,豫州公孙氏---剑器舞!”
一言已毕,一白衣女子缓缓来到凤仪台上。
女子抱着琴囊站在台前,微微敛身万福道:“小女子月娥眉,来自蜀地西南峨眉山,自幼从名师董先生习得古琴之术,得此良辰美景,愿以微末之技,以琴音伴公孙大娘随剑而舞,助君一乐!”
这女琴师声如环佩叮当,清脆悦耳。
裴旻身处人群之中,放眼望去,只见台上的月娥眉长身玉立,微风轻拂之下,青丝白衣俱随风飘动,她双眼有如幽幽之碧潭绿水,妙目所到之处,似有引力无穷,加之妙曼身姿与清越少女之声,如一块鹅卵石投入如镜之湖面,陡然间,裴旻内心泛起阵阵涟漪,一种心动的感觉使得他不由自主向台前靠去,想一睹这女琴师之芳容。
月娥眉更无多话,她解开怀中琴囊,将琴置于台前琴架之上,她盘膝而坐,双手轻挥,悠悠的弹动起来。
琴,是凤仪琴,长三尺六寸,面圆底方,上装七弦,掌七音:宫、商、角、羽、徵、少宫、少商。
凤仪琴,据传是取凤凰栖息之梧桐木,经神农氏巧手精心打造,声名尤凌驾于四大古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之上,为绝世孤品。此琴琴声音韵深厚,沁人心脾,有感人肺腑之功,有三日绕梁之效,有“凤求凰”之绝妙,有“懊恼曲”之悦耳。
曲,是《颐真访贤令》,时如泰山之高大巍峨,时如流水之恣意汪洋,时如晨雾之虚无飘渺,时如钟鼓之清越雄壮。春之暖风融融,夏之赤日炎炎,秋之寒雨萧瑟,东之冰雪戚戚,尽可赋予。
手,芊芊玉指,嫩比青葱,十指轻挥,交错起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琴音如水银泻地,致使周遭鸦雀无声,个个屏息凝神,竖耳倾听。
人,绝世容颜,沉鱼落雁。人琴一体,技艺非凡。
一曲未停,正当裴旻暗思:不是说剑器舞么,怎么只闻弹琴佳丽,不见剑舞之人?想来台下大多观者与裴旻也是一般心思。
正在此时,从台后阁楼之上飞出一匹巨大的彩布,彩布一直搭到凤仪台上,此时,从阁楼上竟翩翩而来一女子,这女子双髻高耸,衣袂飘飘,一袭长裙摆动,身上珠玉摇晃,只见她左手持剑,张开双臂,从彩布上缓缓而下,踏着彩布来至台前,似天上仙女乘风踏浪而来,其姿势美妙已极,此女看似轻功已臻上乘,甫一出现便震摄全场。
微风吹拂着粉衣女子的刘海,来的正是豫州公孙大娘,她英姿飒爽地从容上前,纤手一伸,缓缓拔出一把长剑,剑身狭窄细长,光华游离闪动,她放下剑鞘,伸出左手轻轻在剑脊上一弹,“铮”,剑身轻颤,长剑低吟,竟似懂得主人之意。
此时,台上月娥眉所弹古琴乐调一变,正是满含古典雅韵的《剑器舞》,与前者编钟古曲有暗合之意。
琴声之中,公孙氏展开身形,起初还随着音乐,左一剑,右一剑,刺一剑,撩一剑,剑剑清晰可见,配合她美丽的身段,俏丽的眼神,着实让观者着迷。
而舞到后来,公孙氏手中剑身慢慢转快,剑光所到之处,身如柳絮飘飘荡荡,眼随剑动,剑随身走,似游龙护体,似仙雾缭绕,剑刃破空之声,声声入耳。
正是传闻已久之西河剑器舞!
舞至最后,一瞬间,观众尚未看清,公孙大娘已是往前一纵身,人在空中旋转一周,脚尖一挑,剑鞘已跳至她掌中,随着她长剑顺势往剑鞘一送,一切,又归于平静。
两女并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