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分享?”
青松居士正色道:“我倒想请教裴老弟,何为剑?何为武?”
裴旻道:“旻学识浅薄,岂敢夜郎自大、班门弄斧,愿闻居士高见!”
青松居士略作沉思,道:“从古人造字法来看,将‘武’字拆开,乃‘止’加‘戈’也,武术,原为停止战斗纷争而产生,而剑术,不过是武术的一种,剑也是化钝为锋,手之延伸。远古之人为生存而学会劳动,在狩猎等劳动过程中,逐渐学会和积累了劈、砍、刺等技能,这些便形成了武术的基础。而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之间战争不断,一拳一腿,一刺一击等搏斗经验得以总结、模仿、传授、习练、提升,促使了武术的渐渐成型。所以,武术本就来源于生活,因此,最简单的、朴实无华的武术才是最厉害的。”
裴旻自幼习武,拳脚、弓箭、剑术无一不精,但无论是父亲也好,道子师傅也罢,都只是传授技艺,却从未给他讲过这些武术的起源,此番听扬州大儒青松居士娓娓道来,他似乎又进入和洞悉了武术的另一个世界。
“我曾遍阅古籍,所获颇多。商周时分,军队已有固定动作的‘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天子设立类似当朝国子监的学舍,将射御之术与武艺之术列为学舍必教内容。同时,周文王创《周易》,亦称《易经》,经中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阴阳,一阴一阳为之道,而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我中原武学体系之根源!”
裴旻不由思之,《无极心经》发源于周易,而集儒道佛为一体,其中心经上总篇从“混沌世界”之说一直延展至“武技之道”所言,无不与青松居士所说之理暗合。
青松居士接着道:“想我华夏,泱泱大邦,从尧舜禹汤至秦皇汉武,从三国归晋至隋唐盛世,千年文明之中,武术同步发展,才有今日中原武艺之百花齐放,尤其是如今之剑术,更是遍地开花,百家争鸣。春秋末年,越女阿青学剑于白猿,其剑法快至无影;战国诸侯争霸之时,专诸、聂政、豫让、荆轲四大剑客名震天下,连齐桓公也要每年春秋举行“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三国马超马上使枪,马下使剑,自创剑术“出手法”流传于世,他曾以一剑力敌凉州五将,剑光明处,鲜血飞溅;三国神医华佗首创“五禽戏”,被视为中原武术之源头活水;大唐亦不乏出名剑客:太极剑手许宣平,七星连环剑兰陵老人,凌云剑客沩山僧人等剑术神乎其神,连青莲居士李白亦是十五好剑,颇有侠名。”
裴旻听到这些剑客之名,不禁心驰神往,尤其又想起了李白,不知李白如今身在何方,他报国之志是否得偿所愿。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旧山河。数点流星血飘落,事了晓月自狂歌。这是侠者最淋漓尽致的写照,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无论是何等武艺,何等剑术,强身健体,除暴安良才是武者应有的风范。所以我认为,武术是世人之共同财富,不该有门户之见,应该将之发扬光大,造福于人。”
裴旻听闻青松居士一番肺腑之言,内心莫名感动,他暗暗发誓,自己也要做一个任侠剑客,也要传授剑道给愿意学剑的正直之人。
青松居士目视裴旻,道:“老弟剑法超群,他日必定前程似锦。如今朝廷上的王公大臣们夜夜笙歌,粉饰太平。但以我观之,现在大唐处于藩镇割据之局,地方豪强拥兵自重,不久必定天下大乱。天幸当朝并未废除武举,老弟何不去夺取武状元头衔,到时候一可以当朝封将,率军队抵御外辱,二可以以武状元之名而号令天下武林有识之士,亦可为百姓除暴安良,岂不美哉?”
裴旻道:“我天性不受拘束,本无意功名,但自幼得父亲谆谆教诲,又蒙师傅苦心告诫,如今又有居士这样的高士语重心长地开导,他日如有机会,我定不负居士嘱托,以保国安民为己任。”
青松居士喜道:“如此最好,宝马配英雄,宝剑赠烈士,红粉送佳人,惺惺惜惺惺。我看老弟所用之剑乃一口寻常的青钢剑,我这口松纹古剑虽非吹发立断之宝剑,但也是难得的一口利剑,如今我将之赠送于你,助你一臂之力。”
说罢,他从地上拔出古剑,从童子手中取过剑鞘,还剑入鞘,郑重的将剑捧到裴旻身前。
裴旻道:“本来君子不夺人所爱,但居士一片赤诚,裴旻却之不恭。”说罢,他亦郑重的将剑接了过来。
青松居士指着还插在地上的青钢剑笑道:“将你的随身之剑给了我吧,我将之留作纪念。”
裴旻点头应了。
两人这一番比剑与论剑,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