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都备好了,凌夭夭决定先煮一次串串香试试口味。
不过这么一大锅光是一家四口吃有些小题大做了,正好新家建成,要办席请客,凌夭夭直接决定席上就来一份串串香,也能看看受不受大家喜欢。
之前搬新家,其余东西都搬进新家了,厨具锅灶还没搬,等着按习俗来。
这一天,凌宋氏捧着锅灶等厨具第一个进入到新家,在锅中还要放入九尺红布折叠成四方形垫在底下,然后依次在放入九枚金币、四副碗筷、大酱一袋、冰块一袋、斧头一个,然后稳固,盖上锅盖。
三兄妹把新宅的所有门窗敞开,让空气流动起来,即是风生。
然后凌恒升又去井边打出一桶水,凌夭夭把院子里引来的活水的“开关”打开,即是水起。
凌蓁蓁则是点亮了蜡烛,寓意点亮长明灯。
乔迁当日,新炉锅灶,凌宋氏亲手蒸上发糕,这是辈辈发财、辈辈高升的好兆头。
规矩繁琐,但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
这些习俗做完之后,厨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今天搬新家后的团圆饭:“燎锅底饭”。
凌夭夭把之前定好的锅和竹签都拿出来。
凌小花也来帮忙了,奇怪的看着那个很多格子的锅,“这是要做什么呀?”
凌夭夭先在另一个没有格子的大锅把焯过水的猪骨加水煮,道:“等会把食材串在竹签上,煮熟了捞出来拨到碗里就能吃了!”
跟着又往锅里下了姜块、蒜头、大葱、洋葱、八角提味儿。
串串香的汤底是精华,凌夭夭和村里的屠户说好了,以后每天都收他家的骨头,这时候的人不知道骨头价值,所以一些骨头很便宜。
这样熬制出来的骨头汤汤色浓郁又有营养,煮出来的串串香也香气扑鼻。
乡下宴请,会请一些亲戚街坊来帮忙筹备,此时厨房里凌宋氏正忙碌着,还请了凌于氏、凌董氏、王家媳妇、张婶子来帮忙。
有人洗菜有人掌勺,好在新屋的厨房够大,这么多人也不显拥挤。
凌夭夭把竹签烫过一遍水,和凌蓁蓁一起把食材往上串,凌小花颇觉有趣,跟着串串。
自从听到自己的名字还有另一层含义,凌小花也不嫌弃这个名儿了。
这样的大日子,虽然不是休沐日,凌恒升和宋璟还是请假来了,同来的还有宋舅母。
宋舅母也不摆架子,一来马上到厨房帮忙了,跟凌宋氏道:“你哥哥那人,说什么学馆那边不好请假,非要把课上完再来,我和璟哥儿待不住,就先来了。”
厨房里忙忙碌碌,一团和气。
这边竹签串好了,那骨头汤也熬得奶白奶白的,将近十斤骨头,熬了这么一大锅浓郁的汤汁。
凌夭夭一揭开锅下盐,整个厨房的人都闻到了香味儿,纷纷上前来看。
汤做好了,凌夭夭把汤汁用大勺舀进已经放了食材的格子锅,里面已经放了鹌鹑蛋、猪血、猪杂、豆腐干、白菜、香菇、豆芽、萝卜、土豆粉。
种类虽然不及她以前吃的串串香多,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已经足够了。
张婶子道:“这不就是大杂脍吗?”
凌夭夭恍然一笑,别说,还真像,一堆食材一锅煮。
等串串香煮好之后,凌夭夭就用几个大海碗把食材分好了,再撒上蒜蓉、香菜、葱花、辣椒末,色香味俱全。
乡下宴请多是亲戚邻里,但许多人家家里都没有足够的碗筷和桌椅,是以这种时候,都要向邻居借,凌家借了几桌桌椅和大海碗、大盘子,而每个人吃的碗筷都要从家中自带。
每一桌不仅有串串香,还有凉菜热菜,分别是凉拌黄瓜、凉拌木耳,酸菜猪肚鸡汤,清蒸豆酱鱼、红烧肉、豆酱地瓜叶、手撕包菜,加上一份发糕、元宝饺子,共是二热汤二凉拌四热菜二主食,一桌十份,十全十美。
主人家宴请都是好东西,自然不是谁都能来凑热闹的,一般都是提前定好人数算好位置。
关系近一些的,全家都来,随礼至少三十文,关系差不多家里出不起那么多钱了,来两个人,随礼二十文,至于那关系远一些的,只家里男人代表来一个,随礼十文钱。
至于那亲近的,私下里塞些体己钱,就不是大家能管得着的。
院子里摆了六桌,一桌坐八人,好在凌家院子大,要不然真坐不下这么多人。
主桌那边,凌恒升和宋舅父、里正村长等人坐一桌,凌宋氏招待妇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