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司马御站在楼船之上,在看到己方战舰突围而出后,命令麾下战舰前出接应。
随着一声令下,数艘艨艟便从楚军舰队之中驶出。迅速开进到突围出来的艨艟旁边,护送其回到本队之中。
数艘吴军战船想要追赶楚军突围出来的那艘艨艟,却被远处楚军水师中露桡战舰上的投石机抛射过来的投石阻击,不得前进。
地面上的三千楚军,在发现水师主力抵达后,在朝搁浅的吴军战船射出最后一波箭雨后,也撤出了战斗。
楚军的水师主力,沿南陵江列阵,缓缓沿江而下。旌旗蔽日、船帆满江、战鼓隆隆、杀声震天。
孙桓看着对面的楚军主力,额头不自觉地冒出了一丝冷汗。虽说吴军的水师主力也在他们之后,很快便会赶来支援。但是谁也不清楚这个“很快”是有多快。而根据孙桓的估计,面对数万楚军水师的进攻,自己麾下这剩下的六七千人估计连半个时辰都挡不住。
正想着,对面楚军舰队已经发起了进攻。
楚军水师的战舰迅速逼近吴军舰队,在抵达射程范围内后,楚军露桡战舰上的投石机,开始朝吴军水军投掷投石。一块块巨大的投石被投向吴军舰队之中,将数艘艨艟战舰砸毁,更是将数艘斗舰给击沉。
密集的羽箭同时向吴军射来,箭雨过处,吴军士兵惨叫哀嚎之声充斥江面。
孙桓所在的露桡战舰上也挨了数块投石的攻击,十数名吴军水师士兵被砸死或砸落水中。
“反击!反击!”孙桓挥舞着佩剑,高喊道。可是,在楚军密集而猛烈的进攻下,吴军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少数吴军战舰发起对楚军的反击,但很快便在楚军猛烈的攻势下被击沉在江中。
很快,楚军的战船便接近了吴军的战船。
楚军士兵跃上吴军战船,与吴军展开了接舷战。两军短兵相接,战斗逐渐进入白热化,;两军士兵混战在一起,一时间陷入了对峙状态。
可是这种对峙也持续不了多久。随着楚军战舰的不断加入,吴
军的压力越来越大。孙桓所在的露桡之上已经到处都是楚军士兵的身影。楚军士兵和吴军士兵在甲板之上死力血战,不断有双方的战死士兵落下战船,或是两军士兵互相厮打着、推搡着一同掉下战船,而后瞬间消失在汹涌的江面之中。
在吴军水师部队即将被楚军水师包围歼灭时,吴王孙晨带领的吴国水军舰队也抵达了战场。
吴、楚两国水军主力,随即便是在南陵江面之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水面决战。
……
这场水上决战,持续了整整一天,直到夕阳低垂,晚霞逐渐消散之时才宣告结束。此战,吴国水军大败,吴王孙晨所在的旗舰被击沉。狼狈不堪的孙晨在卫戍军的护卫下登上了一艘露桡战舰来充当旗舰。孙桓的座舰也被击沉。同样命大的他被旁边的一艘斗舰上的水兵救起,仓皇后撤。五万水师,能够成功回到吴国本土的不过两万余人。
南陵江水战的失败,使吴军在对楚作战的西线由攻转守。吴军妄想通过水陆并举,攻取建安、庐陵的计划也宣告破产。吴军在龙川转入守势。而楚军则由守转攻,调集部队围攻龙川城。
与此同时,在接到庐江郡方向刘睿的捷报后,楚王司马御随即调集兵力,自鄱阳、豫章二郡出兵建业、会稽二郡,以歼灭驻守于此的吴军部队。
吴军在建业、会稽二郡大规模调兵,并强拉壮丁以扩充兵员,妄想凭借数量优势阻滞楚军的进攻。
而楚军在收复失地的同时,挟南陵江战胜之威,发兵南下至东陵江段,进逼漳州吴郡的东陵城。
吴国本土受到威胁,吴王孙晨决定收缩防御,先后放弃了建业、会稽二郡,大军全部部署在东陵城以及东陵江一线,以防备楚军的进攻。
(华夏大陆中各国水军战船分类:
赤马:又称“赤马舟”,古籍记载:“轻疾者曰赤马舟,其体正赤,疾如马也。”赤马,如马之在陆地上奔驰,是一种高速战船。
斗舰:又简称“舰”,古籍记载:“上下重版曰舰,四方施版以御矢石,其
内如牢槛也。
艨冲:华夏古代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又作艨艟。古籍载:“外狭而长曰艨冲,以冲突敌船也。”可见艨冲船形狭而长,航速快,专用以突击敌方船只。艨冲有三个特点:(1)以生牛皮蒙背,具有良好的防御性能。(2)开弩窗矛穴,具有出击和还击敌船的作战能力。(3)以桨为动力,具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