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复建业城之后,刘睿随即开始着手收编驻守建业城的起义军,而后便派兵出击武进城,准备将武进城的起义军部队一道收编。
在得知起义军主力被歼灭后,武进城的起义军守军也随即投降,接受刘睿的改编。
随后,刘睿传檄建业郡的松江、嘉兴各城,统一建业郡。
大部分郡城的太守守将皆遵从刘睿号令。本来这些人原本就是属于大晋的官员,在楚王司马御建国脱离大晋控制后,又归属楚国。如今换成刘睿,不过是换了一个主子而已。对他们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不过,依旧有少数几个城池的守将对刘睿送来的檄文不屑一顾,对传送檄文的使者不屑一顾,甚至棍棒相加地将其轰出守将府。结果无一例外地先后都被刘睿率军清剿占领。
随后,刘睿调曹彪、刘瓒、刘桓等人前往建业郡,巩固了自己对建业郡的控制。
此时,楚王司马御依旧在和吴王孙晨在南陵江至东陵江一线进行着拉锯战,双方互有胜负。虽说吴军在南陵江损失了大批的精锐水师,但其底蕴犹在。楚军一时间也奈何不了吴国,吴国也暂时无法对楚国发动反击,两国便是沿着南陵江至东陵江一线对峙起来。
此刻,注意力全部都放在南方的司马御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刘睿在干什么。此时的华夏大陆,实际上也是混乱不堪。
大晋帝国,现在准确地来说应该叫北晋,占据有司隶以及云州。而西面的盟友秦国占据雍凉以及顺州、宣州。燕国占据了大陆的东北地区,而唐、赵、齐国则是逐鹿中原,在中原兖、豫、青州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而在南方,不论是荆州、巴州、蜀州还是更西面的益州,这几个州的州牧都选择了明哲保身的中立态度,既不表示继续服从北晋朝廷的领导,也不表示支持唐国、赵国或者是齐国
。成为了一个个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
而在南方,吴王和楚王之间的战争也一直在持续着。自南陵江之战后,两**队便陷入了相持拉锯战之中。
至于东面的徐州,局面则是更加混乱。
起义军、齐军、赵军以及忠于大晋的军队在这里混**错,战火不断,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楚王司马御也想进军徐州,怎奈分身乏术。此时,却接到了来自刘睿的军报。
刘睿已经顺利平定了建业郡,将建业郡境内的起义军全部消灭。并建议部队北上进入徐州,剿灭顽抗的徐州起义军残部。
刘睿的建议获得了司马御的支持,但是表示由于和吴国的战争,他无法为刘睿提供支援。
刘睿则表示,他并不需要楚王司马御的后勤支援,不过他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头衔。
毕竟,在徐州境内混战的各路诸侯的代言人或者将领,大都是被授予的徐州牧或者徐州刺史的职务。以便方便对徐州的统治。
楚王司马御自然也是了解,不过是一个头衔而已。很快便将一纸任命送到了刘睿手上。
任命刘睿为楚镇东将军,领徐州牧,同时可自任命庐江、建业二郡太守。
其实一直有这么一个疑问就在于:为何楚王司马御对刘睿并没有多大的戒备之心,而是在很多方面提供了外交上的支援?
一方面的,刘睿原本所在的庐江郡并不是完全受楚国控制,更多地还是偏向于北晋朝廷。而刘睿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状况。相比较先前的庐江郡太守而言,刘睿已经算是很听司马御招呼了。
另一方面,则是来于南宫世家的支持。南宫世家在楚王司马御的朝廷中也多有担任重任之人。既然南宫世家支持了刘睿,自然会在楚王面前美言几句。
最后,有这个对楚国态度相对平和的刘睿在北方,可以保证楚国的北部边境的安全。可以免于直接面对齐、赵两
国以及起义军的直接进攻。
加上刘睿表面一直臣服于楚王,因此,司马御也就一直让刘睿如此发展下去。
在接到任命后,刘睿随即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
首先,便是整编麾下军队。
刘睿将起义军中能用之人悉数充入军队之中,并在各地以及流民继续招募兵马。前前后后刘睿麾下的军队总计有五万余人。若是加上各郡县的守备部队,总人数足有近七万之数。
虽说士兵数量不少,但是部队依旧是以大规模的步兵作为主力。骑兵部队也不过两千余人。
为了保证后方安全,刘睿命南宫适、白程、刘桓驻守庐江郡;命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