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彪在接连斩杀齐军两员将领后,齐军士兵大骇,纷纷后退。而随后赶到的杨仁见两个弟弟被杀,心中愤懑,随即下令弓箭手放箭。
可怜曹彪,身中九十七箭,惨烈战死。
死后的曹彪,被杨仁枭首,以祭奠杨勇、杨严二人。
随后,齐军一路攻杀,占领了整个临沂郡。
而突围而出的刘璟、李穆二将,带着数百残部,一路溃败,撤到了琅琊郡内。
齐军随后杀到,向夏丘攻击前进。
在夏丘,齐军遭遇了诸葛青云率领的汉军的坚决抵抗,齐军由于长时间进攻,兵锋已钝,被迫暂停进攻。在夏丘城外停了下来。
……
在汉国与齐、赵、楚、吴的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唐国国主唐王李桓也决意发兵。
不过,唐军首先进攻的,不是赵国或者齐国,也不是楚国。而是盘踞在荆州西面的荆州东方慕辰荆州军残部。
毕竟,荆州东方慕辰对唐国的两次南征一直耿耿于怀,若是唐军直接发动对齐、赵的战争,保不准荆州军残部会在后面使什么绊子。因此,李彧认为:如若想发动对齐、赵的战争,必须先解决荆州问题。
于是,唐王李桓命皇甫俊为平西将军,统兵五万东进,进攻襄阳。
东方慕辰自知抵挡不住,在幕僚赵察的建议下投降皇甫俊。
自此,荆州割据势力宣告灭亡,荆州被楚国和唐国南北分割。
在解决掉荆州残余势力后,唐国在西面便是没有了隐患,皇甫俊随即率兵回师。与之一同返回的还
有东方慕辰和慕容德昭。
比起占领了荆北地区,慕容德昭的归降更让李桓高兴。毕竟,有慕容德昭在,唐国在荆州的统治将变得容易很多。
李桓见了慕容德昭后,随即任命其为定南将军,并任命东方慕辰为荆州牧、安南将军。二人负责稳定唐国荆州地区的安定以及防备楚国的进攻。
在解决掉西部和南部问题后,李桓随即开始调兵遣将:
命皇甫焘为征北将军、文成侯李彧为参军,统兵七万,进攻齐国。
命皇甫俊为征东将军,赵察为参军,统兵三万,进攻赵国。
另外,唐军水军统帅李肃在李桓的命令下,率领水军南下,骚扰楚军。以减轻汉国水军压力。
根据唐王李桓的命令:征北将军皇甫焘自濮阳郡的昌邑出发,进攻齐国东平郡。征东将军皇甫俊自濮阳郡的东阿出发,进攻赵国的陈留郡。
兖州地区,战火燃起。
赵国陈留守军在陈留郡太守马楷的指挥下,虽说伤亡惨重,但确是成功抵挡住了皇甫俊的进攻。而齐国东平郡的守军,在“濮阳之狐”李彧的谋划下,被唐军分割歼灭,卢县、济阴先后沦陷。东平也很快陷落。唐军兵锋直指济北。
在济北以南的济北平原上,济北相司马安率领齐军三万,与唐军五万军对峙。
司马安麾下拥有一万骑兵,其指挥官为越骑将军杨烈。
杨烈也是齐国杨家的族人,与杨彪一样,杨烈少时从军,一直做到了越骑将军的位置,统领着齐国在兖州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面对着唐军
的五万大军(两万人为骑兵部队),不论是司马安还是杨烈都明白,齐军这一万骑兵将成为决定这场齐、唐两国在济北平原决战的决定性因素。
……
济北平原,一片肃杀景象。
平原之上,齐军三万军队列开阵势,骑兵在两翼拱卫,步军在中间,最前面是手持方盾的重装步兵,其后是弓箭手以及步兵部队的士兵。
对面,唐军五万人也抵达济北战场。
与齐军不同的是,唐军前锋及两翼皆是骑兵部队。最前面几排骑兵并不是唐国在对荆州作战时使用的轻骑兵,而是……重装骑兵。
唐国的重装骑兵,皆身披铠甲,连战马之上也披有防御用的盔甲。每一名重装骑兵皆手持马槊,腰悬弓箭,且配有斩马刀。
指挥这支重装骑兵的,乃是唐王李桓的世子——荆襄侯李勋。
李勋虽贵为唐国世子,但却丝毫没有王室子弟的纨绔习气。
在华夏大陆陷入纷乱之后,身为王长子的李勋便毅然穿上戎装,从基层的一名庶长做起,跟随唐**队开始了征战道路。从征讨起义军、剿灭贼寇,到对齐国、赵国的战争,以及对荆州割据势力的南征作战,李勋几乎无役不与。也成功从一名普通的庶长一直凭借战功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