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漫记 > 默认卷(ZC) §第七节 杂交高粱

默认卷(ZC) §第七节 杂交高粱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京郊平谷县插队劳动时,上级大力推广种植杂交高粱。这种红高粱、白高粱长势喜人,秸秆粗壮,植株矮化,抗风抗病,生长期短,而且产量高,与传统的高粱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可是,有些生产队长仍然偷着播种传统的大高粱,不要这种矮高粱,成了公社批判的保守典型。作为下放干部,无职无权,缺少农业知识,还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嘛,我当然不敢参与批判生产队长啦,但在内心里也觉得上级是对的,农民真是保守,不接受新鲜事物,难怪公社革委会主任在批判会上要念这条“最高指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而且采取坚决的“革命行动”,把生产队“私自保存”的大高粱种籽送到加工坊磨成面,叫这传统的大高粱“断子绝孙”!

后来我的看法渐渐发生变化。房东大娘唠唠叨叨地埋怨着:“连做把笤帚的物件儿都没啦!”原来大高粱的穗儿是长的,在田间我也见过,籽粒成熟以后,便把高粱穗儿“压弯了头”——这是我们文化人形容丰收景象的典型句子。这种大高粱穗儿脱粒之后,捆巴捆巴就是扫地的笤帚。现在的矮高粱,穗头粗短,直上直下地举着,像朝天椒那样儿,籽粒再多也绝不低头,颇有英雄气魄,却是不能做笤帚,充其量也只能捆成个刷锅的小炊巴儿。难怪房东大娘骂它不成材!又一次,是听见饲养员在大声骂牲口:“混帐东西!这高粱涩得张不开嘴,你他妈的不吃,叫人吃啊?”

我们这个公社共有60位插队劳动的下放干部,其中有位姓华的农艺师,在小组会上,他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谢主任大概没吃过杂交高粱。”我们听得出,他指的是北京市革委会主任谢富治,所以谁也没接话茬儿。私下里我个别请教,老华才说,有这么个规律:生长期长、产量低的农作物,往往都好吃,因为它的品质好,譬如东北大米,一年一季,光照充足。南方的两季稻、三季稻,生长期短,算总账,产量高,可是品质差,属于糙米,不好吃。糯米的产量低,所以好吃。杂交高粱也是如此,生长期短,产量又高,品质很差,又涩又苦,给社员顶口粮,还不挨骂?当官的只追求数量指标,“过黄河”、“跨长江”,忽视粮食质量,起码也是形而上学吧?我看杂交高粱只好拿去酿酒,酒糟喂猪。

这些“文革”中的往事,本该忘掉。然而,后来的若干新事儿,又常常使我联想到它。譬如市面上的肉鸡、填鸭,肥肥胖胖,装在塑料袋里,干净而好看,可是炖熟以后,鸡没鸡味儿,鸭没鸭味儿。其实,谁也不敢炖鸡鸭,哪儿还有从前的鸡汤鸭汤啊,一锅油汤!再想寻找鸡鸭美味,只能去买放养的湖鸭,农户家养的柴鸡。半年前我去一趟美国,那里的蔬菜真好看呀!只能夸它好看。土豆、柿子椒大得像个瓜,一棵芹菜3磅重,却是芹菜没有芹菜味儿,黄瓜没有黄瓜味儿,切碎之后您还尝不出它是什么菜、什么瓜。或者干脆叫它美国青菜,化肥土豆,激素黄瓜。

可惜,我们的文化市场也卖化肥土豆、激素黄瓜。文章越写越长,好比“注水猪肉”。“戏不够,侃来凑”,也是损招儿。电视剧动辄几十集、百余集,可与美国芹菜媲美。朋友说,为什么京剧、话剧的观众少?这原因、那原因,没角儿,不肯十年磨一戏,只图省事演小品,是不是个大原因?看来,质量第一,无论工业农业,文学艺术,中国美国,都得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下载【看书助手APP】官网:www.kanshuzhushou.com 无广告、全部免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