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漫记 > 默认卷(ZC) §第四节 犁之梦

默认卷(ZC) §第四节 犁之梦

,第一次开会和“丰盛的午餐”时,他们就说:“占用领导同志的休息时间,很过意不去。不是星期日也轮不上我们召开现场会呀。下次请把夫人和孩子也带到乡下来玩吧,就算郊游,两不耽误。”于是,便有一些家属跟车前来参观农业机械化。关于这些内情,读者朋友千万不要认为是领导干部“多吃多占”,相反,我旧事重提,倒是有点儿心酸。您想啊,这些部长,不是和我们一样处于“瓜菜代”的艰苦生活状态,共同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么?若不清廉,他们怎么会缺少几斤“毛蛋”呢!

这个试点只办一年就停了。原因甚多,主要是经济力量不足。譬如,专家设计并在北郊农场建成的万头机械化猪场,由于精饲料没有来源,仅仅饲养一百头猪,作个“示范表演”而已。建成的10万只机械化养鸡场,无人投资,也因为饲料短缺,根本没有进鸡。水田机械化的“电犁”和“闪电施肥”的电网架设起来之后,由于管理和培训农民的工作跟不上,反而造成耕牛触电,也拆除了。但这并不等于试点失败。《试点总结报告》是我执笔写的:通过“选、改、创”,初步获得了数十项适合北京地区使用的农机具;选购拖拉机和维修设备,装备了北郊农场的机务队和农机修配站;许多设计方案和图纸资料,留交北京农机研究所继续使用。“失败”的项目也是收获,它告诉我们,农业机械化的资金主要应由农场和公社自力筹集,国家只能支援带有科研性质的少数项目。写到这一点时,有个例子被张所长删掉了——北郊一户农民养48只鸭子,卖鸭蛋赚了些钱,上级就批判他违反“以粮为纲”的方针,不准搞这种“损公肥私”的家庭副业——我写此事的本意是说,农民手里没钱,怎么为农业机械化筹集资金呢?何况鸭子和鸭蛋都是市面上奇缺的食品呀。可是张所长说,鸡鸭会偷吃集体的粮食,要是社员养的鸡鸭多了,私心也就重了,必然分散为集体干活儿的精力。他还严肃地批评我“不懂政治”。

“自古种菜如绣花”

北京的农业要为大城市服务,这一点我们是明确的。农机部也要求我们成为蔬菜机械研究所,并于1962年投资100万元建所。张所长叫我兼管基建,便在西三旗买下北郊农场的37亩粮田,每亩才52元,便宜得令我吃惊。只因为市委不同意我们太专业化了(还得兼顾粮田和畜牧机械),所以才没有挂出蔬菜机械研究所的牌子,但在内部力量分配上,仍然侧重蔬菜机械。

近郊区有30万亩基本菜田,以四季青公社为代表,种植着几十个品种的鲜菜,供应首都市场。菜农说,“自古种菜如绣花”,农艺要求很细,而且占用大量劳力,“一亩园,十亩田”,老北京人把菜田叫园子,称菜农为把式、园头,700年帝都嘛,菜农有着精耕细作的传统。譬如60年代的菜农播种小葱,还是把那薄如纸屑的葱籽儿含在嘴里滋润一会儿再喷出去。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等细菜,先在阳畦里育秧,然后移栽到菜田去,而趴在阳畦边上起秧,人头朝下,一干半天,脸都肿了。当我们看到这些情形时,自然会感到蔬菜机械化的迫切性,和研制这些“绣花机”的难度。

四十多年前的四季青公社,并不能真正做到“四季常青”,它的细菜产量还很低,尤其是解决不了全年均衡上市的需求。夏天的西红柿一毛钱一筐,冬天可就全靠贮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了。大白菜是咱北京人的“看家菜”,从秋后吃到来年春天小白菜、水萝卜、菠菜上市。每年11月中旬大白菜集中上市的时候,市政府都要组织一场大规模的“运、售、贮”战斗。送大白菜的马车、汽车、拖拉机阻塞街道,连交通警也没了脾气。菜店门前的大白菜堆积如山,市民连夜排大队购买,职工买大白菜误工算“公假”,副食品商业局的职工和居委会全体动员,给白菜分级、发票、过秤,乃至协助居民搬运。11月下旬霜降,如果销售拖沓,或寒潮提前,那大白菜一冻一化就会流汤。我见过成堆的烂菜泥,臭半条街!即使不受冻,大白菜在收割、装卸车和销售的过程中也会损失很多菜叶,居民买到家里,要给它晒太阳,除去一些水分,再剔除一些残帮败叶,码放在不冷不热的地方贮存,此后每隔十天半月还要倒垛,摘除“烧心”的烂叶,以免它从心里往外烂掉,吃的时候又要把外层干菜帮除去——此时的大白菜已经损失过半了。我不厌其详地诉说大白菜,因为我这个老北京不但吃了几十年大白菜,深知大白菜是一宝,又为年年糟蹋那么多的大白菜而心疼、内疚——好赖咱也是个农机技术员呀,就不能为大白菜机械化多做点贡献么?

我们研究所始终抓住“大白菜、大萝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