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自身也有个漫长的过程。不论古希腊神话还是东方故事,都认为思想和智慧出自人心,而不是大脑。现代医学揭示了大脑的奥秘,可是许多成语改不胜改,“心想事成”,“全心全意”……仍然挂在人们嘴边,因此,“十指连心”的意思应该是“十指连脑”。换言之,动手与动脑的关系非常密切。
文学门类中有一种比较文学。不妨借用比较的方法,来看看国内外的某些事情。美国的教育和科技不是很先进吗?但它正在出现大量新文盲,或日“功能性文盲”——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不会看报,不会写信,不会算术,连“九九表”也不会背。这样的新文盲,美国、英国各有300万。原因就是生活太方便了!随时随地可打电话,不用写信;电视里什么节目都有,儿童连“小人书”也不读;上学和工作以后更有电脑、电传、录音、录像、信息网络,从小缺少阅读和笔写、笔算的锻炼,他们也就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一旦遇上停电或电脑病毒,便是银行停业,工厂停产,机场停飞,一片混乱,呜呼哀哉。在一个“黑色星期五”,我就见过洛杉矶的超级市场出口处排起长队,收银小姐急得满头大汗,在请求顾客自己算算该交多少货款?就在平时,美国佬也多是死心眼,譬如,有一次坐了出租车,计价器显示应收费28美元,由于零钱不够,我给他58美元,让他找回30美元来,那司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固执地问道:“总数才28元,我为什么反而要给你30元呢?”
有人说,美国文化的三大标志是:可口可乐、牛仔裤、抽水马桶。这不假,洛杉矶400万人口,拥有200万个卫生间,可谓登峰造极。也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四大标志是:筷子、珠算、毛笔、麻将牌。认为这四项独特的发明奥妙无穷,饱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和智慧。
先说筷子。用两根小棍儿,能准确地夹起光滑的油炸花生米,或从米饭里拣出一粒很小的稗子,这在中国人来说真是“家常便饭”,不足挂齿的小事;但老外却视如畏途,觉得好像杂技表演。事实上也是如此,一只手用筷子,比两只手用刀叉进食,的确灵巧得多。一日三餐,经常进行这种灵巧的手指运动——别忘了“十指连心”呀——它能激活和训练大脑,使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自己并没在意的这件平常事,已被外国科学家誉为“筷子文化”,把东亚若干国家都列入“筷子文化圈”,还把使用筷子与东亚人擅长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和杂技这些以灵巧为特点的运动联系起来。珠算则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人发明算盘,使用算盘,既练手,又练脑,足以防止出现美英等国的那种新文盲。有鉴于此,日本人除了坚持使用筷子,中小学还恢复了珠算和劳作课,让孩子们从小就多动手。算盘被电子计算机淘汰,是进步,也是一种损失。科技进步,生活越来越舒适,并不全是好事情,譬如,机器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还是要制造健身器械,坚持锻炼,把自己累得浑身出汗,否则人体机能就会退化!事实上,现代人的体能正在变弱,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几里路也要坐车……不是已经变得“弱不禁风”了么?这就是各国都要开展体育运动的原因——否则,珠穆朗玛峰是可以乘飞机轻松超越的,人们何苦去拼命攀登呢?从保持和开发人体的基本功能着想,咱们的中小学也应该恢复珠算课呀。我看,有人敢用算盘跟电子计算机比赛,不论输赢都是英雄。而让电脑“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则是妄图用机器征服人类自身的一种悲剧。
中国“书画同源”,这与毛笔的发明和妙用密不可分。各国的文字写出来也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但与中国书法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喏,悬肘提笔,挥毫泼墨,舞龙走蛇,力透纸背,出神入化,把人的性格、意志都融入墨宝之中了,练字如修身,见字如见人,进入这样高超的艺术境界,也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魅力。中国画也是用毛笔“写”出来的,既有写实的工笔画,更注重写意,其浓淡光暗,空灵含蓄,包括大胆运用空白,给读者(中国画要看,还要用心“读”)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而且画面必有书法、题词、题诗、落款、用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当今世界,凡有华人聚居之处就有麻将牌,可见麻将“普及”的程度。人类发明的多种竞技项目,要论复杂程度,都不能与麻将相比。下棋是一对一;打桥牌,2对2;踢足球,11对11,其实还是一对一;惟独麻将是一对三。“吃住上家,看住下家,盯住对家”,一张牌的出入,所引起的变数,已非“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是牵动了“四方的排列组合”,既讲概率,又讲战略战术,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