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挥刀的意义。苍茫天下,悠悠历史,你是一把怎样刀,你为谁挥,又蹭破了谁的面皮。
郭远在下午的操练里增加了一门军阵对放,听起来似乎很是威风,其实教的不过是简简单单的四种口令,队员们知道要紧,丝毫不敢怠慢。
进,乃是执刀执盾或持枪,按照兵器的类型一字排开,听令向前平推;退,则是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收拾兵刃有序后撤;止,是保持阵型,全员进入戒备状态;折,最富变化,守可以鸣锣迅速回撤,攻可以闻鼓变阵冲锋。四种口令又有对应的旗语与之配合,因为不甚繁复,众人适应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到了晚上,队员们看郭远的眼神可就不一样了。除了敬畏中似乎还有些寻衅挑战的意思,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魏德盛。这几天他谈论的话题都是征伐当中的谋略,会去评价古人打仗的得失,也会分享自己在操练时的感受。
郭远当时抛给他一个问题,让他回去思考:如果骑兵发起冲击,你会如何变阵。步军发起冲锋,军阵又该如何。再难一些,若是有比唐刀还长的兵器,军阵如何应对。如果要同时对上以上三种情形,该如何处置?
虽说是单独提给他的,但是众人也加入讨论,谷小娘子还不厌其烦的收集好众人的意见。值得玩味的是,她却未曾见到一个说不成地,不管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还是老实稳妥的计策,都提的有模有样。有说提前设伏,打个措手不及。有人要打造一款全新的兵器,更有甚者想要强行冲阵,来个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法子。此时,场内的讨论已到最高潮。
一个叫韩鹏,如今代号廿四的人最先发声。这人郭远记得,起初并不显眼,自从被他点为乙队队长后,表现越来越出众,隐隐有和魏德盛争锋之势。
“老魏,我给你出个主意。这思前想后还是觉得关键应该落在阵法上,兵器什么都是小道,教头说了变化运用才是取胜之法。”
他文绉绉的说道:“选锋求锐,侧翼求变,中军求稳,后军求准是此次对阵的目标。手刀、旁盾、长矛、弓弩,兵器还是原先兵器,但加入阵型和人员配置的变化就不同了······最后就看你如何组合了,个人见解员额还是以十五人为宜。”
“说人话!”众人皆是不耐,听不得他这般云山雾罩的讲法,更有那不懂文言的泼皮膈应道。
这时,身旁的一位老相识替他解了围:“前锋两员,皆是手刀短盾的甲士。两侧各两名步军兵士,一人执盾,一人持矛,进可攻退可守,富有变化之意。中军采用雁型阵,一位主将居前随时游击,两名旁盾手支起大盾在后,抵御骑兵的第二波冲击,四名长枪手居于缝隙处攻击,乃是最稳妥的方法。后军是弓弩射手,攻城时会用上床子弩,咱们可以用掷矛手或者会吹箭侠士代替。”
“不好不好,若对阵的是大宋步军,这侧翼不就显得单薄了吗?”有人提出质疑。
“两边四人的阵型略显臃肿,一人一械的法子也不灵活,还是各去一人,再选择趁手的家伙。”此时,人群中又冒出些不同的议论。
倭国来的小田君站起身,取出自己的佩刀说道:“你们瞧瞧我手上的佩刀如何?这是根据唐直刀改进的兵器,刀刃稍弯,内含一块本国独有的玉钢,锋利无比,传言最好的一柄可以劈砍十五胴的程度。刚才郭教头提到,不但有步军的冲阵,还有比唐刀更长的武器,我就给你们比划比划。”
这是一柄带有弧度的唐直刀,刀身反射出的寒光以及绝美的刃纹不断提醒着众人它吹毛断发的厉害,打近处一观,足有五尺多长。众人沉默了,仿佛被这突兀的展示给打断,一个个陷入长考。
此时某个怯生生的嗓子发出声响,原来是十八号,不过他叫什么来着,众人都有些记不太清。还未回忆起姓名,他已开口道:“我家乡在稠州,那里多山林密,常有野狼出没。当地人常用毛竹作为武器,并把前头掰折,分出多个毛刺,再涂上曼陀罗的汁液以抵御野兽,被人称作狼铣。”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阵型上去掉专门的主帅,两翼各设一人,以十二人为一大队,若是遇见骑兵冲阵,可以迅速分开避免死伤。并且两个六人小队的建制依然完整,可以独立作战,兵种还一个不少啊!”魏德盛两眼冒光,充满希冀的寻着郭远的身影,“教官,教官在哪儿?”
此时,受人尊敬的郭教头已经领着谷小娘子去后山捕蛐蛐去了,仿佛是无意间感受到甚么,回头望向那堆篝火,心里暗道:“感谢大明,感谢元敬,感谢鸳鸯阵。对不起,我只是把蝴蝶掀起的涟漪往前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