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堂上。东西两侧墙上分别写着“忠、信、义”和“礼、孝、廉”的字样,就如同现代审讯室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标语。
台下左手边放着一张小几,由师爷负责抄写供词笔录。再往下是由皂役把守的刑具架,上面杀威棒、夹棍、刑杖和枷锁等一应俱全,只待大老爷一声令下,就可将人犯拉到中央的跪石上受刑,西边跪被告,东边则跪原告。
此刻,范仲淹的查案似乎有了眉目,郭远正好借此机会称称此人的斤两,看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贤达。
书吏先将原告的状子向旁听的百姓交代一番,原来是一件发生在戴窑堡里的人命官司。真正的苦主已经死去,现在跪在堂下的是他瞎眼的儿子。这父子也是可怜,平日里只靠阿爹打些短工维持生计,如今他一去,儿子只怕是要被饿死了,引得堂下一片哀戚。
范仲淹拍下惊堂木,皂役顺势将杀威棒在地上敲得响亮,堂间立刻安静下来。他朝被告问道:“你可有什么要说的?”
“小人姓戴,也是这堡子的居民,平日和戴琮还是邻里,关系虽算不上好赖,可我真不知道是谁害死了他。”
麻脸汉子补充道:“而且我家灌腊肠的手艺从不外传,东西也一直晾在院中,自己做自己吃,从未赠与任何人。”
“苦主,你也将那日的情形说来,明堂之下容不得任何人弄虚作假!”
“大前天的未时前后,我爹带了些下酒菜回家,当时我在门外晒太阳并未听到甚么不妥。可他嘴馋,没等我就把腊肠偷吃了,傍晚肚子便绞痛起来,而我没来得及吃躲过一劫。父亲临走前告诉我真相,东西是戴虎家送他的。”
“你胡说,我何时接济过你们。”
“那还是偷的不成?”
“兴许他不知从哪里捡来的吃食,又挨着我什么?”
一阵没有结果的争吵后,范仲淹决定让两人肃静,点明瞎眼少年问道:“你如何证明乃父的话是真的,可有什么物证?”
瞎眼少年说父亲曾在死前跟他讲明戴虎家制作的腊肠特征,用的是猪颈肉,纹理不清晰,而且肥肉多瘦肉少,还带了不少淋巴。又因为他家孩子脾胃不好,所以在灌腊肠的时候,戴虎特意添加了一味甘草来中和膻味。他说大人不信,命人取来物证两相对比,若有半句假话甘愿受罚。
听到此处,众人也跟着起哄,心中仿佛已经有了答案,纷纷撺掇大人将两边的腊肠拿来对比,同情心再一次站在少年这边。
范仲淹接受了百姓的建议,派人去戴虎家中取来还未食用的腊肠,和戴琮留下的小半截进行对比,果然从色泽、纹路以及气味上都分毫不差,看起来已经真相大白了,台下也都斥责起戴虎的狠心,骂他即便不愿援手也不用害人性命。
乡民终究是善良的,还不待宣判就已经开始议论接济少年的办法,有人要为他在义庄谋份不错的差事,也有人自告奋勇想教他手艺,这时忽然被县令的一番话给吸引住了。
“戴琮之子,你所说不假,这腊肠确实出自他家,如今可以凭借物证来结案了,只不过······”范仲淹闲庭信步的走下宽案,取了证物来到瞎子身旁,疑虑道:“不过,这两根肠所用的肠衣不是寻常的猪肠子,而是选用更轻薄的羊肠扎口,你为何没有提到?”
瞎眼少年心中一喜,以为大人是向着自己说话,在为结案做准备,就忘乎所以的赞叹道:“大人慧眼,连这些细节都洞察到,真不愧有青天之名。”
“我刚才心急,没有把父亲关照的话说全。他确实注意到这点,还说可以借此让戴虎从此心服口服。”
“哈哈哈,好啊。你果然是个孝子,也不枉你父亲的一番教诲!”范仲淹陡然站起身,“来人,给原告上夹板。”
堂上风云突变,令众人不知所措,一瞬间苦主竟然变成人犯,让大家慌了神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