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友岑参(715—770),同是盛唐的第一流诗人,小杜甫三岁。他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现存《岑嘉州集》只存三九二首,可见散佚了的作品必然不少。
天宝年间,杜甫在长安时和他过从很密,曾经同登过慈恩寺塔,同游过渼陂,杜甫均有诗纪其事。天宝十三年秋,久雨成灾,杜、岑二人虽同在长安,也长久不能相见,杜甫在《九日寄岑参》诗中有句云“思君令人瘦”,可见他们的交谊之深。
登慈恩寺塔是在天宝十一年的秋天。同登者除杜、岑二人外,还有高适、储光羲、薛据,都有诗,但薛据的诗已失传。现存四人诗中,说者以为杜诗最雄壮,“其气魄力量自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杜诗镜铨》评语)雄壮是没有问题的,但原诗的写法,我总觉得过分夸大了。用过分夸大的手法来写实,待人们知道了实际,便会生出反效果。慈恩寺塔通称大雁塔,在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是七级浮图,高六十四米。杜诗说它“高标跨苍穹”;向上看,则“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向下看,则“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仿佛是在万千公尺的高空中眺望了。岑诗说:“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高诗说:“宫阙皆户前,山河尽檐向。”储诗说:“宫室低逦迤,群山小参差。”他们是把山河宫殿看得清清楚楚的,比较起来,要平实得多。
但杜甫诗的过人处是他在登临时关心国家大事,所谓“登兹翻百忧”。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充分表现在诗的末尾八句。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虞舜”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他受内禅而坐天下。“苍梧”喻李世民的坟墓——昭陵。“瑶池饮”指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欢乐,“昆仑丘”喻华清宫所在的骊山。“黄鹄哀鸣”是说人民失所,“随阳雁”“稻粱谋”是说杨家兄弟姊妹们只顾私利而不惜祸国殃民。在天宝十一年早就透视到了四五年后的安史之乱,这和在同一年同一节季李白北游幽州,深感安禄山的跋扈,登黄金台而痛哭,有同声相应之实。
同游渼陂是在天宝十三年,杜甫的纪游诗《渼陂行》,是一首刻意之作。杜甫在这首诗里也竭尽了夸大的能事。我在这里想详细介绍一下,可以看出杜甫做诗的秘诀,也可以看出他的毛病之所在。
第一段: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岑参兄弟”有人说是岑况与岑参,恐未必然。岑参的亲兄弟有五人,即渭、况、参、秉、亚;还有从兄弟更不知道有多少人了。此于岑参之外没有点名的人,何以知其为兄,下文有所说明。
渼陂,在鄠县西五里,集终南山诸谷之水,合胡公泉而为陂(《长安志》)。陂上为紫阁峰,峰下陂水澄湛,环抱山麓,方广可数里,中有芙蕖凫雁之属(胡松《游记》)。元朝末年,游兵决水取鱼,陂涸为田(《陕西省通志》)。
人到渼陂,天候忽然变坏了,天昏地暗,波涛汹涌。“好奇”的岑参兄弟依然让船开出去了。杜甫虽然也很感兴趣,但也十分担心,怕覆舟落水,成为鱼鳖。陂中顶多只能有鱼鳖,诗中却以鲸鼍代之。鲸是海产动物,鼍是长江鳄鱼,断断乎不是渼陂所能有的。
第二段: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船开出去,天候忽然晴明,船家十分高兴。满陂空翠,净无纤尘,鸥凫散乱,管弦齐奏,四处都在唱歌。但在这里一个重要的关键——天象转晴,却没有一点交代。这里必然有文字上的夺误,估计“主人锦帆”四字或许是“天人锦帆”。忽然间,天开云锦,人张明帆,故言“天人锦帆相为开”。要这样,天候转好才有着落。可能是前人不解“天人”之意,改易为了“主人”。
第三段:
沉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净如拭。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
陂中既有荷花菱叶,水深可知。正因此,故可以涸陂为田。但诗人却说它“深莫测”,比之以渤海,简直没有底(“下归无极”),极尽了夸大的能事,但却造成了无法统一的矛盾。
第四段:
半陂以南纯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