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 人要有自知之明

人要有自知之明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别人能做到的,我们未必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们或许能做到。只有真正看到自己的局限性,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修正劣势,从而完善自我。

《金刚经》中提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环境适应了,它就会生长。修道也不是空行的,遇到缘分就能适应。

对此,南怀瑾老先生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缘起”,人生才有了无限的机会、无限的力量、无限的潜能以及无限的意义。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无限”的存在。但是,人们也不能因为无限性,就可以毫无顾忌,可以肆意妄为。

此时,我们就要懂得见好就收,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去开创一个“适可而止”的人生。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脑袋聪明,思维活跃,天生适合从商,而有的人做事严谨,愿意去为这个社会

添砖加瓦,天生适合从政。如果让前者去做后者应该干的事,那肯定坐不住,想要去实现自我。让后者去干前者干的事,又觉得过于吃力……这,就是一个人的局限性。

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有人向朋友倾诉“我是不是不适合做这个”“对我来说,做这个工作太吃力了”……他们整天愁眉苦脸,整天忙碌,到最后,花费了时间,吃了不少苦,就是没得到什么回报。这,就是因为不懂得什么叫局限性。所谓做事要尽力而为,但也要量力而行。

巴顿将军曾说:“一种东西,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那就是自知之明。”一个人无论如何强大,在能力上都会有一个“底线”。在一座深山中有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隐居在此。为了得到高僧的指点,一些人不远千里来寻找他。

这天,一批人又来寻找高僧。当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高僧正从山谷里挑水回来,立即大喜,争先恐后地

想要帮高僧担水。

咦?为什么两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一般来说,跑这么远的地方来挑水,应该挑满才对,不然多浪费时间和精力啊。

有人不解地问:“高僧,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缓缓说道:“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如果你一味贪多的话,那只能是适得其反。”

听了高僧的话,众人觉得很疑惑,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时,高僧从他们中挑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只见那个人挑水挑得十分吃力,摇摇晃晃的。还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要回头重打一桶?膝盖破了,走路艰难,那不就意味着挑水要挑得少一些吗?”看到他那个样子,高僧对众人解释道。

“那么高僧,我应该挑多少水才合适呢?”

高僧笑着说:“你们看这个桶。”

众人望去,只见桶里画了一条线。高僧继续说道:“这

条线是底线,也就说,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倘若高于这条线的话,那你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在挑水的时候很容易洒掉,甚至摔倒。挑的次数多了,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自己应该挑多少水。”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接着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高僧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由于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不容易受到伤害,而且还能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就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后来,高僧又说:“挑水,不仅是多和少的问题。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

实际上,无论是高僧还是普通人,我们在能力上都应该画上一条底线,作为自己的局限性。如果超过了这个底线,去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那迟早会栽跟头的。

无独有偶,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了一个木桶

原理: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矮的那块木板。

人生也是如此,一个人的人生就好比是一个木桶,一个人的优点就好比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缺点就好比是桶壁上最矮的那块木块,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的往往不是他的长处,而是他的短处。如何才能让你的“木桶”盛载更多的欢乐之水,那就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了。

尽管人们常常鼓励自己,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