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 【第九课】

【第九课】

圆融处事,才能进退自如

以中庸的态度拥抱世界

生活中的博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人生世事如棋,要想落棋不悔,我们就要讲求策略,要懂得如何以“中庸”的态度来应对纷繁多变的世界。

庄子在《庄子·内篇·齐物论》中讲:“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南怀瑾先生解释庄子“庸”的作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并非是主张完全不用,还是应该用,用而恰当,用而适可,并且庄子在下面就有“用”字的解释,即“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他还说,庄子所处的动乱战国,许多人对于现实都抱有逃避的思想。然而,有些东西是逃不开的,只有想办法,善于用现实,不被现实所用,才能安身立命。用得好,便是“庸”;用得不好,就变成后世所谓的“庸碌”。

“庸”不是马虎,不是差

不多,是“得其环中”,恰到好处,最高的智慧到了极点,看起来很平常,但“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有人曾说,《中庸》就是依据庄子“中庸之用”的思想而来。到底是不是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庸之道非常重要。

青年出生于贫寒的乡村之家,种过庄稼,做过木匠,干过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曾经感情受挫,官司缠身。他独自闯荡,居无定所,四处漂泊,遭受了不少白眼。

不过,他有一个不同于其他乡村青年的爱好,热爱文学,还写下了许多清澈纯净的诗歌:“我健康的双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

曾经有人看到诗歌后感到很震惊!这样清澈的文字居然出自于一个痛苦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笔下。对此,青年是这样说的:“我出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储粪。小时候,每当碰到别人往地里运粪时,我总觉得很奇怪,这么臭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就能使庄稼长得更壮实呢?后来,我终于明白了一些道理。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脏臭下去,但如果在土地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对人来说,也是这样。面对苦难,我就会把它当作肥料。接着,它就会变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涅槃,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是苦难。”

青年人口中说的就是“生活玩弄了我,还是我玩弄了生活”之间的博弈关系。土地能够转化粪便的性质,心灵也一样可以转化苦难的流向。升华与堕落,都在于自己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苦难,他的笔下流淌的竟是美丽纯净的歌。看完青年的

故事,我们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智慧的人。”

孔子曾说,智慧的人爱水,仁德的人爱山。孔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智慧的人活跃,什么事都看得开,有水灵动和随形的特点;仁德的人沉静,能坚守自己,有山肃穆稳重的特点。所以,智慧的人永远是快乐着的,仁德的人善养气能够长寿。山、水的存世方法,无不体现中庸之理,所以圣人快乐而长寿。我们如果也能深谙中庸之理,相信美好的乐、寿的生活就在不远处。

一个小和尚要去化缘,故意挑了一件破旧的衣服穿。

“为什么挑这件?”师父不解地问。

“您不是说不必在乎表面吗?”小和尚有点不服气,说道,“我穿件破旧的衣服,人们才会同情我,才会多给些钱。”

“你是去化缘,还是去乞讨?”师父接着又说,“你是希望人们看你可怜供养你?还是希望人们看你有为,透过你度化千万人?”

听到这话,小和尚若有所思。

老和尚圆寂后,小和尚就成为住持了。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拿着医疗箱,到最脏乱贫困的地区,为那里的病人洗脓、换药,然后脏兮兮地回山门。

南怀瑾先生曾经感慨,人生不过几个字:“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人活一世,即使能看得破,也不一定能挣脱,但是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再坎坷的路也得走,再难的难题也得解决。这种突破痛苦的方法就是以“中庸”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面对它的时候,就勇敢面对,它走的时候就随它而去。只有这样去做,才能不被物质所打垮,不被环境所诱惑,更不会伤害到自己,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