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深浅有度是一门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使人们在正义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古语说得好:“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如果我们处在太平盛世,那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如果身处于天下纷争的乱世,那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滑老练;如果遇到善良的人,那我们的态度就要宽厚;如果遇到邪恶的人,那我们的态度就应该严厉一些……
“方圆”是从老庄的道学中提炼而来,与儒学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外圆内方,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船头不是方形而是尖形或圆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
方圆需要深浅有度,太过圆滑,便是狡猾厚黑。庄子说过:“然则
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大意是说,内心保持真心、真情,崇尚道义,但行为上却顺从圆润。庄子虽然讲方圆,但却有一定的尺度,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任人摆布。比如,在人际关系中,可以与一个人很亲近,但要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随和而不随便,这才是处世待人的最好方法。
做人有方圆,做事有尺度,这是南怀瑾先生的处世技巧。在台湾的时候,南怀瑾先生是有机会踏进仕途的,但他丝毫不动心。远离政治是他的一贯标准,这也是他的“方”。另一方面,他在创办的协会给一个“特别班”上课,班里坐着的全是***的少将中将,这可都是**重臣,握有实权的人物。虽然南怀瑾先生远离政治,不想和当权者过于亲近,但他并不反对和政要来往。只要有人来听他的课,无论是谁,他都来者不拒,这是他的“圆”。
正是这“方圆有度”的处世大智慧,才使
得南怀瑾先生左右逢源,路途坦荡。人生就像是一片**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是与所有的阻力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事事计较,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只会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结果。
外圆内方、深浅有度是一门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使人们在正义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精通方圆之道的,不止郭子仪,南怀瑾先生还提到了冯道。
唐末五代时期,当时皇帝换来换去,国家动乱,胡人乱华。每当一个朝代发生变动,冯道都会被请去辅政,他成了时代的不倒翁,直到73岁才死,简直是个奇迹。
南怀瑾先生说:“读了历史之后,由个人人生的经验和读史的体会得出了结论,冯道绝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如果说太平时代,冯道能够在政坛不倒或许不稀奇,但
在乱世中不倒就是本事。”此外,南怀瑾先生还由衷地赞叹:“可以想见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至无懈可击。”
冯道一生,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始终不倒,令人称奇。首先,此人品格行为炉火纯青,无懈可击,清廉、严肃、淳厚、宽宏;其次,深谙方圆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冯道曾写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言辞中尽显其戒骄戒慎、游刃有余之态。
看冯道的处世之道,的确如庄子所言一般。修道的功夫,修至不着痕迹,内在方直而外面曲成,慢慢地彼此向形而上道走,慢慢升华,这样就是所谓为人处世的“外圆
内方”,外面圆融,内在方直。
不过,南怀瑾先生也时常感叹:“时人不要去学冯道,也学不来,因为缺乏冯道的修养。冯道甚至可以去包容和感化自己的敌人,试问又能有几人有此涵养?”是啊,我们不需要去做“第二个人”,只需要尽量、尽力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好。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思。
总之,为人处世,善用方圆之道,便事事大吉了。别让自己太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