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人生不过一念间:南怀瑾的15堂人生智慧课 > 专精一业,必有所成

专精一业,必有所成

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如果一个人,能用十年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那么他一定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成就大事的人都不会把精力同时集中在几件事情上,而只是关注其中之一。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这只能让每件事情都做不好。

《庄子·人间世》中有:“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对此,南怀瑾先生解释道:“夫道不欲杂”中的“道”不是形而上学的道,而是人生的大原则。生于天地,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南怀瑾先生提及,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必须一门深入,方法勿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

南怀瑾先生还说,昭文、师旷和惠子这三位音乐巨匠,音乐造诣已达到入道的境界了,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来形容

再合适不过。他们音乐成就的登峰造极源于其个人所“好”,任何学问,任何东西,都要专注于心,必有所成。如果你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的话,就专注于心,穷根究底,最终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相传,有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就断定里面一定有高人身居此处!接着,高僧前往茅屋,想要一探究竟。

走近一看,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奄嘛呢叭咪哞。”

看到他的举动,高僧尤为感动,只是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就离开了。

高僧想,老人日后一定有所修为。一年以后,高僧又来到山中,老人依旧在茅屋里念咒。只是,那原本闪烁的金光再也不见了。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这才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

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实际上,做事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杂念多了,懂得多了,反而容易分神。因为懂得多了,就会考虑得太多。考虑得太多,就会困扰了自己。困扰了自己,那烦恼和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如果一个人,能用十年的时间,专注于一件事,那么他一定能够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成就大事的人都不会把精力同时集中在几件事情上,而只是关注其中之一。手里做着一件事,心里又想着另一件事,这只能让每件事情都做不好。

世界上有座“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叫卢森堡,它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人口仅40万,其中外籍人口占26%。其首都卢森堡市,有8万人,是

欧洲金融中心和钢铁基地之一,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这座城市的每位市民至少会三种语言,但可惜的是,这里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的大文豪。

当婴儿牙牙学语时,父母们会先教他们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进入幼儿园后,就开始学德语和法语,前者是宗教场合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后者是官方语言;小学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中学修第三门外语,比如,英语、拉丁语等。他们之所以学这么多种语言,是因为国内没有大学,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

在卢森堡,报纸上面都是德文,杂志会用德、法文出版,学术杂志用的是法文。广播用德或法语,电视用法语。像街边看到的招牌,饭店里看到的菜谱,以及各种票证、车票、单据等,用的也是法文。在会议或辩论赛中,只允许用法、卢两种语言。法庭审讯犯人使用卢语,

宣判用法语,判决书用德文打印……无论你走进哪一户人家,你都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父亲在读德文报,母亲在用卢语唠叨,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当其他国家赞美他们国家的语言之多时,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他们把太多的精力消耗在三四种语言的学习运用上,满脑子的单词和音符。虽然懂得的语言多,但能够真正精通的实在是太少。

怪不得这个国家无法诞生文学巨匠,那是因为多种语言阻碍其走进文学殿堂的纵深处。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也像卢森堡的人们对某些东西样样都会,却样样稀松,是注定干不出什么大事业来的。

有句古话说得好:“纵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的确,样样懂却不精,还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