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这一轮他们的后排同在的是自由人,自由人基本都是队里地面防守好的球员,所以整体上防守不算弱。
接发球。
滨城四中被林幕的发球震了几回之后,在接发球上一直保持了极其谨慎的态度。
这一轮同样是,前排球员没有什么游离位,他们主动下撤,掩护两名攻手的同时,也增强了整个接发球的厚度。
其实,这时候,他们的前排三米线附近无疑是空虚地带。
不过,对蒋立来说,发球打前排且还要打出强度力度的能力,他还有所欠缺。
因此,他只能按照实际来发他擅长的。
他的发球强劲有力,也直接,方向和角度的控制上倒也不算太差。
在最后击球时刻,他判断了对方的站位阵型,尽自己最大能力,把球打向了边角相对有空当的地方。
滨城四中的自由人反应极快,甚至像是提前启动一般。
在蒋立的球刚发出来,他就迅速的把空当补了去。
不得不说,青年层次的队伍,只要愿意成长,也有这个成长意志,他们的成长往往都是肉眼可见的。
蓬蠡队在比赛中成长,滨城四中呢,无论是球员本身,还是他们的战术整体,同样也在成长。
相互比赛,同样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蓬蠡队用滨城四中磨练了他们,而滨城四中,则是把蓬蠡队一些在防守上的意识手段也多少学了去。
比如,防守的主动性。
隋盛和袁志在进攻上的发挥最多,被林幕带着队友们打了不少主动防守,再不熟悉也能琢磨个大概了。
之前对于防守他们参与不多,因此,熟悉了,也没有具体动作。
可第三局开始,隋盛和袁志在被教练安排了攻防分列的阵型后,开始有意的串联前后攻防了。
隋盛更是有意的让出了他在进攻中的部分权限,不少精力也放在了前后攻防串联上,且较为积极。
当然,袁志的主动意识也加强了。
见着于此,田教练在暂停时迅速调整,更是加强了他们的战术运作,甚至在防守的安排上,就近模仿,把林幕和队友们之前经常打的防守方式,临时就加了进去。
不知道能不能带来好的效果,但就分析上来说,理论绝对可行,而起做起来也不难。
袁志和隋盛,有这份能力和意识。
事实上袁志和隋盛两人比他们的教练还要清楚呢,对方的防守没少给他们深刻印象,他们打起来也很快就摸到了门道。
无非就是,先让些空当,当对方动作,且无法再改变动作的时候迅速把空当抹平。
这些需要反应,需要判断,也需要爆发的速度,不算容易。
当然对方不一定就会打这些地方,但他们也琢磨出道道了,比较善于临机判断的优秀球员,往往容易吃这一套。
因为优秀灵性的攻手,出手时观察判断,本来就是根本中的事。
而且,就算没打也没事,他们整个的站位初期是有漏洞,但迅速归位,只要他们保持警惕,对整体接发球和防守阵型完全没有影响。
就算在扑球救球方面,放开漏洞的球员,包括隋盛和袁志在内,都不算太精通,可不是还有队友嘛,战术和攻防沟通好,队友相携互补,团队上的事不就是这样吗?
剩下的就简单了,看对方的击球质量,是不是真的能到不给他们反应的时间就行。
对面的那个接应队长,发球让他们比较头疼,他们的防守策略,对这一位的效果不大。
但其他的人,他们还是有些把握的。
这个球,蒋立难得打的比较精准的一个发球,但也恰恰被对方有意留的小空当晃了一下。
不是蒋立意识不到,但即便是意识到对方的防守可能是有这个路数,他依然会打,其实林幕的操作也是一样。
只是蒋立的发球,没有林幕的水平那么高罢了。
对方的自由人飞速补上了袁志和隋盛留下的小空当,平稳过渡。
二传赶在落点,将球传到前排,主力副攻在4号位蓄势待发,扣出了这个球。
滨城四中的这次进攻其实比较流畅,从一传到最后扣球,从传球和后排的攻手摆架势蓄势掩护,整个战术上是成功的。
但是……
还是要说说滨城四中的进攻了,他们的进攻,之前8成以上的出手来自于隋盛和袁志,作为主力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