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的款式,现在终于可以进行生产了。
第一批陈秀珠没打算多做,暂时做了二百件,准备到时候拿到成衣店推销一下,看看有没有人愿意进货。
她这种做法,成本不高,对成衣店来讲利润不变的基础上,价格降低客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对他们有利的事情,所以应该不会拒绝才对。
第一批货做完之后,陈秀珠雇了几个推销员,把阳平县的成衣铺子两天内跑了一遍,带着衣服的样品去谈,她给销售们定下了销售分红,只要谈成单子,到时候给他们分红。
有钱拿,干起活来就会更卖力。
二百件衣服,不到三天时间,几个销售就全都卖了出去。
第一批衣服的成功给了陈秀珠很大的信心,她现在可以把目标看向更远的地方了,比方说宁州或者徐州。
这两个地方都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对衣服的需求量也更大,她的衣服完全可以卖过去,跟那边的成衣铺合作,让自己这边形一个服装批发城,除了自主生产的衣服之外,还可以接外来的加工订单,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不仅是徐州和宁州,其他的州府都可以,反正衣服又不是别的,也不会出现过期腐烂这种食物常见的问题。
就算是今年没卖出去的,明天打个折一样可以再继续卖。
第一批卖出去之后,陈秀珠立马安排生产第二批,这一次她胆子大了不少,不是一次生产二百件了,而是一次生产一千件。
这次数量大,她就不能等到衣服做好,再让销售出去推销,而是在刚排产的时候就让销售出去了,排产刚开始,订单大概要半个月能出货。
一开始有人不相信他们这种做法,毕竟没看到实物,仅仅看一件样品衣服,根本不能确保是否可信。
但城大的好处就是,有人不相信,也有人相信,觉得这个价格便宜,完全可以试试看。
所以成交虽然少,但还是有一些。
大货做好之前,衣服已经预定出去大半了,这让陈秀珠增加了不少信心,剩下几百件她不愁销路。
等正式出货之后,之前预定的客人看到成品,都觉得很满意,而之前抱着怀疑态度的客人看到别人家卖得好,也动了心思,主动联系想要进点货。
这一千件衣服卖的很不错,基本上刚做好没多久就卖空了,随着这两批货的顺利卖出,很多客人也尝到了这种卖法的甜头。
款式好,价格便宜,利润也能保证,比起来那种又贵利润又低的款式,当然更愿意卖这种了。
毕竟买东西,都愿意货比三家,也都是为了能便宜点就便宜点。
服装厂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陈秀珠现在光是订单都接不完,她现在除了要做自己的衣服,还有外面成衣店的定制。
有大店看好了她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很快的出产量,所以主动上门谈合作。
衣服的面料和款式他们自己确定,陈秀珠这边只负责生产,赚取加工费。
因为人手不够用,所以有新增加了两条生产线,年刚过完,生产线就达到了四条,现在每天的产量都很可观。
做好的衣服销售负责跑,直接达成一条线的生产销售模式。
阳平县的百姓,很多人原先来招工的时候都是奔着冬天没有什么活干,干点零活赚点钱花的想法。
但随着服装厂这几个月干下来,他们发现,在家种地赚的并不如出来打工多,如果勤快点,这一年下来,赚的钱能够翻两倍。
因此很多人年后都不准备回去了,服装厂的劳动力多为女人,一般女人在家里只是负责相夫教子,做饭服侍男人,根本没有自己的生活,也没有说话的权利。
但是出来干活了之后她们发现不一样了,自己能赚钱了,每个月都能拿到钱回家,不仅是男人不敢随便冲自己发火,就连难缠的婆婆跟自己说话都开始和颜悦色。
回到家饭菜也不用自己做了,一天下来心情都好了不少,白天干活休息的时间还能跟几个处的好的朋友说说闲话。
这样的日子可比回到家围着灶台锅炉转悠,时不时还得被婆婆骂一句懒鬼好多了。
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回去了,想继续留在服装厂工作。
对于她们的改变,陈秀珠当然是乐于见到的,女人的价值又不一定是在家里,在外面同样能够实现,而且女人只有自己能养活自己,才能有话语权,不然一辈子依靠男人,男人就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重要。
长此以往,也会越来越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