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江东群狼蜂拥而上的时刻,刘琨的一封信将整个局势逆转。这其中受益最大就是建业王司马桢。他终于等到的他期盼的契机,等到了江东世家望族恭恭敬敬的归顺,他欣然接受了他们的登基的建议。局面由此转向了大好。
司马桢压抑着内心的狂喜,显得非常平静,他颤巍巍的站起来,面临堆着笑容,说道:“本王才疏德浅,竟得到各位的青睐,本王荣幸之至。本王心意已决,上应天时,下顺民心,两个月后举行登基大典。诸位对本王的拥戴之功,本王铭记于心,定有回报。”
司马桢走上前去,一个个将世家名士们扶起来,深情的说道:“承继大位,永享太平,我们一同享受这富贵荣华。修明教,化众生,诸位才是我江东的柱国基石。”司马桢一席话,说的诚恳实在,也是说到了世家名士的心底。
司马桢音调升起,用坚定的口气说道:“登基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应该开始了。眼下最重要的登基大典的筹备。本王任命温翼为太常令,负责大典的礼制。王弼为郎中令,负责大典的布置。其余官员皆有温翼和王弼推荐任命即可。对了,骠骑校尉木连暖战功卓著,本王应嘉赏与他,特超擢木连暖为羽林中郎将。年轻人虚荣心强,喜欢招摇卖弄,这建业城的执金吾也一并赏给他了。”
伏在地上温翼和王弼惊异不小,建业王司马桢的任命看似简单,却具备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使南北士族分别得到了安抚。以温翼为代表的江南士族继续那光荣的教化的使命,享受无边的富贵和安宁,成为大晋朝在江南的统治的基石。而以王弼为代表的北方士族,门生故旧遍及天下,天然拥有着政治上的优势,当可安定国家。最令王弼惊奇的便是对木连暖的安置。羽林中郎将名义上归郎中令管辖,却是未来皇帝直接掌握的羽林军的统领,在加上主管京城治安的执金吾,木连暖从此变成了司马氏在江东的大保镖。无论是哪个人,都喜欢相信和重用自己培养的苗子。司马桢防范他人之心昭然若揭。王弼心中冷笑一声:哼哼,皇帝都是一样,谁都不相信。
王弼昏昏沉沉的从建业王府走出来,将今天发生的事情翻来覆去的捋了几遍,北门恶战、世子逃婚、宛竹当家、西苑舌战、王爷登顶、任命新人,这一桩桩的事件表面似是没有联系,却又是暗中相关。于宛竹、胡子升、温桥、钱茂才、木连暖,再加上背后的王中仁和琅琊王家,江东所有的政治力量都牵扯在其中。于宛竹、钱茂才(王中仁)机关算尽,得到实际利益的却是木连暖,而真正能利用木连暖的却只有司马氏父子。司马桢不费吹灰之力,便搞定了江东各派系,成功承继大统,将江南稳稳的抓到了自己手中。王弼不禁脖子后面发凉,心中暗道:谁说司马桢心眼少?以后可不能小看了此人。司马氏父子都是真英雄也。司马氏江山命数未尽,大晋朝方兴未艾呀。
众人散尽,只剩下了江南四侠在喝酒聊天。
连暖问道:“大哥,刘琨将军信中怎么写的,他是怎样做到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为啥王先生一看到信就转向了?”
司马绍说道:“刘琨表哥没死,已经出乎江东人士的意料之外,钱茂才之流的诡计阴谋就此破灭。王先生那是久经风雨、嗅觉敏锐的智慧之士,他虽没有参与其中,却是深知这些个鬼魅魍魉,只有他出来收拾残局了。王先生真是我们的前辈啊,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王绎笑道:“大哥,别当我面夸我爹。我爹和二叔、三叔等人都是高深之士,心计高而城府深。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瘦三分。你先把刘琨兄长的信给我看一看。”
司马绍将信递给他,说道:“这里边多是夸耀四弟的话,你念一念,激励一下老四的进取心。”
王绎站起来,打开书信,清了清嗓子,装模作样郑重其事的念道:“世子钧鉴,哎呀,这也有一段四处吹捧的虚言,刘琨兄长也不能免俗啊。罢了,我省了这一段。臣驻守下相,退无可退,因我身后是大晋朝的万千士民。遍观河北中原之地,凡胡人所到之处,城镇毁于战火,乡村易为废墟,生灵惨被涂炭,礼教远遁他乡。巍巍名城,煌煌圣地,无不尘烟弥漫,尽是马羊牧场。臣若退去,淮水大地又将呈现这样的景象。臣宁死不敢退。
我部精壮万人,力量尚不足应对胡人一路骑兵。然而,我部接到寿春城淮水大帅王中仁将军坚守待援的军令后,遂下定了与下相城共存亡的决心。后来胡人的兵力增加到5万余,我部便陷入重围,再也没有突围的机会。究其根源在于弃守寿春城的策略,导致胡人气焰嚣张。令我奇怪的是,大帅王中仁从寿春城撤退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