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了,然后才轮到南边扬州的楚国人。
时间是站在陆渊这边的,他完全不用着急,去当那个出头鸟。
而梁国那边也是。
他知道自己和楚国短期内,并没有什么生死矛盾,楚国就算想打自己,那也是数十上百年后。
等梁国和北方各个强敌打的精疲力尽,才是楚国来捡便宜的最好时候。
眼下两家完全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
因为楚国就算拼死了梁国,占据了青州,可是紧接着就得面对不断南下的各国,乃至各部落。
那连绵起伏的战争,持续上百年的生死之战,足以让任何一个帝国看的都头皮发麻。
楚国现在消灭了梁国,那就得接替梁国,去应对这些麻烦。
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先让梁国顶着,等打的差不多了,楚国再上呢。
所以楚梁二国,在短期内,在近几十年内,在寒潮彻底降临前,是真的没什么大的矛盾。
陆渊先前也没想过,统一扬州后,就立刻北伐。
他原本的打算,也是先休养生息个几十年,慢慢观望观望北方的局势再说。
不过梁国虽然也知道,楚国不会和他立刻打起来,但出于以防万一,却也打算在江南拉宁国一把,给扬州立下一个钉子。
这样,将来楚国就算想要趁着,梁国跟其他各国打的精疲力尽的时候,北伐梁国。
有一个宁国挡在这里,怎么着也能给梁国争取一些缓冲时间。
不用多,能拖个一两年即可。
有一两年时间,梁国就能慢慢调整战略,抽掉足够兵马布置在南线,用以防备楚国。
这就是宁国的价值,也是梁国针对楚国的战略。
很保守,也很妥协。
但这就是一个中央帝国的无奈。
身处天下之中,周边尽是敌国,而且每一个都还那么强,梁国又能怎么办?
他就像陆渊前世的北宋,占据天下最为富庶之地,但周边全都是强国,没一个是好对付的。
甚至梁国的形势还要更恶劣些。
因为围在他周边的楚、周、魏、赵、徐等国,每一个都很强大,国力几乎等同于宋国面对的金辽二国,而非西夏、大理、吐蕃这些小国弱国。
想想吧。
宋国一下子面对五个辽国,或者五个金国,这些国度从四面八方包围宋国,而且都对其虎视眈眈,恨不能杀入其国境,打破其国都,再分而食之。
面对这种险恶环境,梁国可以说危机重重,随时都有倾覆灭亡的可能。
每一步稍有走错,就是亡国之危。
在此情况下,他选择谨慎保守策略,也就合情合理了。
不过就算是梁国的这种保守策略,对于陆渊来说,也是难以接受的。
“宁国之事,必须尽快解决,不然真等他在梁国的扶持下,发展壮大了,江东局面,怕就是真的要脱离我的掌控了。”
陆渊深吸一口气,对于江东未来局势,生出浓重忧虑。
紫云道对他的投靠,是建立在楚国有着绝对的优势,将来宁国注定无法保存的前提下的。
所以为了从宁国这条破船上脱离,并搭着楚国这条未来的希望之船上岸,才选择投靠楚国,做了在宁国的间谍。
但这种投靠,仅是在无奈之下的选择。
紫云道就算加入了宁国,也只是国教之一,根本无法垄断楚国的信仰。
但如果在宁国,以宁国对紫云道的依赖,还有紫云到对其的渗透,日后完全掌控这个国家,也是大有可能的。
到时说不定一个地上道国,便能出现在这世上了。
而且紫云道在宁国的投入也太多,沉没成本太大,对方就真的甘心这样舍弃一切,转头楚国吗?
现在有了梁国帮助,宁国有了跟楚国长久对抗下去的希望,国祚说不定就能延续下去了。
只要能撑到数十上百年后,等到南极的毒火蔓延到扬州,那么楚国就算再是不愿,也不得不选择和宁国联手,一起北上去中州找条活路了。
这样宁国的死局,瞬间就盘活了。
而有了一个盘活的宁国,紫云道自然也没必要,再低声下气的讨好楚国,去换取那区区的国教地位了。
正是有着这份未来可见的利益在,所以使得原本已经投靠楚国,并正在承担着内奸角色的紫云道,出现了那么一分不可靠的变数。
对方在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