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着楚军部分精锐,在短短十天之内,就对新郑城,发起了连绵不绝的冲击。
城中的郑人,哪见过这种阵仗?
再加上被围城半年,他们兵马损失也颇大,城中士气也渐渐低落。
于是等这些降卒死了大半后,新郑城的守军,便再也坚持不住。
许多郑军守卒,就开始了溃散。
而没了这些普通士兵,作为屏障羽翼,用来消耗楚军先天的真气体力。
城中的郑国先天,也再难对抗楚军先天。
随着陆渊的两具分身,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头,亲自斩杀了两位城中的郑国先天后。
郑军的顶层战力出现缺失,底层的士兵也开始溃逃,各处都出现了破绽,新郑城自然也没法再守下去了。
最终在神武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的时候,新郑城为楚军攻破,城中除郑国少量君臣,在先天宗师的掩护下,趁机突围而出外。
其他郑国留在城中的宗室子女,公卿贵族,大小官员,都沦落为了楚国的阶下囚。
郑国的统治核心,一下被端了个大半。
新郑城,也成了楚国北伐以来,所攻陷的第一座霸国帝都。
嗯,先前魏国的河阴城不算。
此城虽然名义上是魏国的东都,但实际上,魏君从来都没去过那边,也只是挂了个名头,被当成都城经营而已。
这与新郑这种,一直当做一国之核心,一州之核心的大城,是有天壤之别的。
新郑城陷落,郑君出逃,这个标志性事件,就成了楚国在豫州战事的转折点。
随着这个消息传开,新郑城周边,一些原本还在坚守的郑国府县,顿时军心动摇,人心溃散。
本楚军收拾了新郑残局,开始派兵攻打附近城池后,沿途所过的城镇,全都望风而降。
一些府县,甚至不等楚军到来,就自己先派遣使者,前来输诚,提前换了楚旗。
没费多大力气,长广郡剩余的府县,就被楚军掌控。
然后在留了一些兵马把守长广郡后,水路行营继续西进,向东夹击高密郡,准备和阳夏行营配合,另两路行营会师。
不过水路行营来的慢了点。
高密郡这边的郑军,在听到新郑陷落的消息后,便知大事不妙。
在自己后路已失的情况下,继续待在这边,根本就是死局。
等新郑的楚军赶来,面对两路夹击,自己绝无活路。
所以不等水路行营到来,高密郡剩下的三十余万郑军,就开始了提前撤离,向北退往平昌郡。
黄玄带领的阳夏行营,虽然也进行了一番纠缠追击,但郑军撤退的决心意志,还有行动力,也确实太强。
追了一阵之后,虽然也留了十几万人下来,但最终还是让二十万左右的郑军逃了回去。
这多少算是个遗憾。
好在郑军虽然逃走了一部分,但算上此前斩获,还有新郑那边的战果。
东征豫州以来,楚军已经陆续斩杀、俘获郑军过七十万人,并且夺下两郡,攻陷帝都,已经可谓战果辉煌了。
而郑国经此惨败,已是元气大伤,彻底一蹶不振了。
但这一切还不是结束。
两路行营会合后,陆渊便下令整编,将阳夏、水路两个行营,合并为豫州行营。
经过整合之后,两个行营计有有战兵一百二十万,水师十五万,民夫十万,另外还有降卒三十万,合计一百七十五万大军。
重整后的豫州行营,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灭亡郑国,夺取对方控制的南豫州之地。
于是短暂休整了月余时间,梳理了一下现有控制区域后,豫州行营便继续向北发动进攻。
只是这个时候,郑国这边差不多也已经反应过来,在国都陷落的阵痛下,完成了全面动员。
此前从国都出逃的郑君,带着太子,丞相,大将军等人,重新出现在了平昌郡,并宣布在此郡的朱虚城,建立新的都城。
随后郑君脱离樊笼后,便开始迅速着手,整合国内剩余地盘。
丢了高密、长广二郡后,郑国剩下的地盘,就只剩下位于北境的益都郡、高阳郡、平昌郡,以及位于长广郡之北、东部海疆的海阳郡。
加起来,总计四郡之地。
这四郡地盘,人口也约有千万。
亡国边缘,也顾不得什么了。
此时经过动员后,男丁皆征,也被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