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几年被打压得太厉害,大家都想趁机出口恶气。
高澄是接班人不能搞,那就拿他的打手开刀。
具体来说,就是高澄最重要的助手,也是平时告黑状最多的人,御史中尉崔暹。
正好这时候侯景造反了,于是大家合伙找到高澄,说侯景就是被崔暹迫害造反的,要想安抚侯景,必须把崔暹砍了。大家都知道高欢肯定不在了,所以步步紧逼,最后把高澄整得实在没办法,真动了牺牲崔暹的念头。
关键时刻,陈元康站出来救了崔暹一命。他对高澄道:“现在虽然天下还很乱,但咱们的纲纪国法是确定的,如果为了取悦几个将领就违背原则,滥杀无辜,以后何以安邦定国治理天下?况且侯景造反明显是蓄谋已久,岂能因为杀了一个崔暹就回心转意?当年汉景帝砍了晁错依旧没能阻止七国之乱,前朝教训,不可不鉴。”
陈元康一直是高欢最为信赖的首席参谋,资历极高,关键时刻能控住场。在他的劝说下,高澄打消了妥协绥靖的念头,派韩轨领兵去讨伐侯景。
其实高澄还是不够坚决,没有根据老爹的安排直接派慕容绍宗上场。他担心慕容绍宗的资历不够,作为主帅的话别的将领会有意见。
结果韩轨的部队刚出门就吃了一个大败仗。
当时侯景领兵在颍川北面抢地盘,迎面正碰上韩轨的先锋官武卫将军元柱。由于高澄严令尽快出兵干掉侯景,所以元柱的部队昼夜兼程,一路都没怎么休息。侯景一看有机可乘,当即纵兵邀击,把元柱的部队打得大败而归。
高澄得知出师不利,也有点着急,随即又把贺拔仁、可朱浑道元、刘丰生一帮人都派了出去,形成围剿颍川的态势。侯景见对方人太多,硬打可能会吃亏,因此也不敢在外面浪了,全军退入颍川,凭城固守。
侯景本指望萧衍那边派兵过来支援,无奈南梁部队动作太慢,现在还在边境晃悠,等他们过来估计自己都凉了。侯景没有办法,只能回头再次去找宇文泰。他也知道宇文泰没萧衍那么好忽悠,得出点儿本钱才行,所以才正式许诺解围之后,把东荆、北荆、鲁阳、长社四城直接割让给西魏作为报酬。
高澄本打算一拥而上把侯景灭了就完了,没想到侯景这么难对付,派去这帮将领又不给力,磨磨蹭蹭打了好多天,不仅颍川没打下来,西魏那边的援军又过来了。他刚刚接班不久,位置还不稳当,根本没做好跟西魏交火的准备。他权衡之后决定先撤兵,等内部事务处理好了再跟侯景算账。
没了高欢这个主心骨,韩轨这帮人其实也没信心跟西魏硬碰硬,所以接到撤军命令之后片刻都没耽误,一溜烟跑回邺城。等李弼赵贵赶到颍川城下的时候,连东魏大军的影子都没看到。
颍川之围就这样戏剧性的解除了。
侯景这个后悔啊。他本指望东西魏跟上次邙山之战一样大干一架,自己在边上坐收渔利,没想到高澄这么没劲,居然临阵逃跑了。西魏就派了这么点人过来溜达一下,然后我就要让出那么多地盘过去,这买卖也太亏了。
可是话已经说了出去,直接反悔好像也不太好。
看着城下的西魏部队,侯景突然有了一个新的主意。
现在我是西魏的大将军兼尚书令,虽然是个虚衔,但名义上比李弼和赵贵的官还要大。不如我以致谢为名请他俩进城,找机会控制起来,之后以大将军的身份接管城外的部队。那时候我手里有人质有部队,完全可以跟宇文泰重新谈条件。
于是侯景派人去西魏大营,请李弼和赵贵到长社城里,他要当面表示感谢。
没想到赵贵不上当。
赵贵毕竟是老江湖了,领兵打仗虽然不太行,但各种心机策略还是很厉害的。他感觉侯景的行为很可疑,因此以不敢擅离职守为名,拒绝了侯景的邀请。
事后赵贵越想越不对劲,我领兵跋山涉水冒着危险过来救你,结果你转过头来就打我的主意?不行,侯景这个人做事太没底线,还是提早处理掉比较好。
于是赵贵找到李弼,跟他商量要不要找机会把侯景逮起来,直接接管颍州。
李弼觉得不妥。侯景现在是用来对抗东魏的重要棋子,还指望他跟高澄火拼呢,如果咱们出手把侯景干掉,不是白白便宜了高澄么?而且咱们只是怀疑而已,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如果偷偷搞小动作,道义上恐怕说不过去,以后谁还敢主动投诚过来?
赵贵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
正好这个时候,南梁派过来支援侯景的羊鸦仁也领兵到了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