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军,但鞑子会给你一年的时间吗?鞑子虽然败退,但主力未损。洪总督帐下的十几万大军,皆是各地抽调而来的精锐,不可能一直在蓟辽停留。蓟辽军已经残了,想恢复需要数年的时间,若陕西、山西、四川等地的军队全部返回驻地,鞑子随时都可以入关,到时京营若守不住京师,你能负责吗?”卢象升和孙传庭都是名将,但手下无兵可用,所以也拿叛军束手无策,这段时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势力依旧在急剧膨胀。
“可让勤王军在蓟辽多驻扎一段时间。”温体仁主动开口替侯恂解围。
“那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怎么办?难道朝廷坐视逆贼割据西北?”王鹏君看了众人一眼,见没人开口后又继续说道:“知道洪总督屯兵通州,为何迟迟不愿进攻吗?因为打不赢。如果没有郑总兵孤军深入逼退鞑子主力,鞑子肯定会在关内站稳脚跟,如果真到了这一步,会导致什么后果,你们应该是知道的,郑总兵突袭盛京,可以说是挽救大明于危难之中,不厚赏不足以酬其功,不厚赏,谁还愿意替朝廷卖命。”
“危言耸听,蓟遵大捷,鞑子闻风而逃,伯爷何必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英国公张之极的观点不是他一个人的观点,事实上有很多重臣都认为洪承畴帐下的勤王军足以与鞑子一战。
“鞑子之所以在蓟州、遵化惨败,主要的原因是郑总兵领兵杀至盛京,皇太极闻讯后,急忙返回关外,关内留守的鞑子无心恋战,且三军将士感念陛下圣恩,皆慷慨赴死杀敌,所以才打出了蓟遵大捷。若是鞑子主力在关内,明军必输无疑。”三军将士愿意慷慨赴死,可不是什么感念陛下圣恩,而是因为丰厚的赏赐。
“永安伯故意夸大鞑子的战力,意欲何为?”洪承畴帐下十几万大军可是大明凑出来的精锐,被王鹏君说的这么不堪,温体仁显然异常恼火。
明明打不过人家,还要嘴硬,王鹏君异常无语。
“忠言逆耳!这一次鞑子入关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破坏,皆因前兵部尚书不能正视双方的差距,所以才导致大明折损了十几万精锐。如果阁老也如此自大,非国家之福。”王鹏君这话显然是说温体仁无知,会导致大明亡国。
“西北的局势益发糜烂,朝廷必须尽快从蓟辽调遣军队驰援,否则一旦让逆贼成势,到时悔之晚矣!”赵德业开口说道。
“永安伯有何良策。”杨嗣昌显然也认同赵德业的话,这也是最让他头痛的地方——平叛需要援军、鞑子又随时可能入关。
“鞑子入关后,只要郑总兵能从海上攻击鞑子的后方,鞑子必然退兵。”王鹏君说道!
“这一次是有心算无心,郑氏才能建功,今后鞑子必然会有所防备,郑氏水师压根就威胁不到后金。”杨嗣昌之所以敢提出功过相抵的意见,就是因为他认为郑氏水师用不上了。
王鹏君一听瞬间无语,好家伙,原来你们是认为郑氏没有用了,所以才想趁机削弱郑氏水师。
人家郑氏为了大明拼死拼活,你们就不怕人家寒心吗?万一郑氏脑子一热投靠后金,那乐子就大了。
“鞑子已经收服蒙古,要想防住鞑子,必须恢复九边重镇的防御能力,但九边重镇早已糜烂,要想重建不仅需要海量的银子,而且需要耗费十几年的时间,大明目前有这个精力去修复九边重镇吗?依臣之见,可让郑氏协助朝廷在江南和两广组建有能力跨海登陆作战的水师,每支水师的人数在两万人左右。鞑子如果入关,可命福建水师、江南水师和两广水师联合出击,想要防住这样一支水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时鞑子又能有多少人入关。”鞑子的人口是后金的短处,所以短时间内皇太极肯定不敢大肆扩充蒙八旗和汉八旗的军队。
“鞑子随时可能入关,水师最少需要两年才能成军。”杨嗣昌说道。
“鞑子在东江构建防线也需要时间,让郑氏学习倭寇的战法,不时袭扰东江镇,一年内鞑子绝对不敢入关。一年后,鞑子想入关、我拦不住,但京师我还是守得住的。”王鹏君的意思显然是硬扛两年的时间,只要熬过这两年,就万事大吉。
“你知道水师有多耗费钱粮吗?”侯恂开口质问道。
“可让水师参与海上贸易,自筹一部分粮饷。”王鹏君提议道。
“荒唐,此乃亡国之举,永安伯当诛。”钱谦益显然认为此举完全是亡国之举——允许郑氏存在已经是无奈之举,还要能外创造两个郑氏,这简直是在找死。
钱谦益回礼部担任左侍郎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