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患者还在排着长队。许多山民老乡,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慧能法师给自己就诊。
守田觉得不解,便走过去问询一个看病的老头:“请问老人家,现在时间已过了巳时,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病人,在寺庙门前等候就诊?”
排队就诊的老头,大约五十多岁,但待人很热情。他以为守田也是来看病的,便告诉他:“寺庙山门前看病的人多,有两个原因。一来,是因为寺里的慧能法师医术高明,患者慕名而来的比较多。二来,法师只是上午就诊,而周边的山民老乡,即使翻山越岭,也赶不上当天上午的就诊时间。所以好多人昨晚就来寺前排队。”
听说慧能法师的医术如此高明,守田心中大喜。此时见法师看病如此忙碌,他决定先在山门外等候。但工夫不大,守田又发现了怪事。原来在寺庙的门口前,摆放着两个大笸箩,而笸箩里还有不少面饼。他觉得此事怪异,便站在远处细心观看。
但守田很快就发现,看病的乡民们,在进入寺庙的山门前,都会在寺庙门口的笸箩里放几个面饼,然后才会进入寺庙。而门口的笸箩里装满了饼子后,就会有寺庙里的小和尚出来,拿空笸箩将其换掉。守田依旧不解,便又问身边的一个老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等候就诊的老人,见守田是初到宝丰寺,什么事情也不清楚,便给他讲了事情的原委,他说:“乡民们在进入寺庙前,之所以给门口的笸箩里放面饼,是因为慧能法师说过,宝丰寺给乡民们看病取药,是为了救人性命,是为了普度众生,寺里是不收乡民们银钱的。如果是贫苦的乡民来看病,只要在寺前的笸箩里放两个面饼,而生活富裕的放五个面饼,就算给寺里看病和制药的报酬。假如是有钱人来看病,给寺庙中多放些银两,寺里也不会拒绝。慧能法师讲,如果是这种情况,就算是寺里的供奉。”
听老人讲了这一番话后,守田便知慧能法师是一个有道高僧。他谢过了老人后,心里暗自琢磨,我经历了千辛万苦来到宝丰寺,看来慧能法师就是我要寻找的高师。但不知法师能否收我为徒?法师现在还忙着就诊,我不如先到寺里的大殿上去敬香礼佛。
再说寺中前院给乡民们看病的慧能法师,这几日一直心神不定。因为有两件事情压在他的心头,所以他整日忧心忡忡。对于慧能法师来讲,他虽然六根清净一心向佛,但这两件事如果没有着落,他会死不瞑目。
慧能法师在宝丰寺出家已有三十多年,但是他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忧虑过。第一件事情,是为自己的一身医术,后继无人而感到焦虑。第二件事情,是自己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想让自己的家人,以及他年轻时心爱的姑娘,知道他的下落。
慧能法师姓潘名天佑,出家前为金陵城人士,其祖上几代皆为中医。父亲潘学仁当年在金陵城里,是有名的中医大夫。由于潘天佑生活在中医世家,所以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有独特的见解。俗话说:门里出身自带三分。潘天佑十五六岁的时候,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对中医诊脉、望闻问切,针灸用药等方面,已显出过人之处。
然而十八岁那年的清明节,改变了潘天佑的一生。江南一带的风俗,清明时节除了祭拜祖先,又是家人踏青的时候。而清明节前后的这一段时间里,更是姑娘们自由出行的时候。在这个时节里,无论是穷苦人家的女儿,还是深锁高楼的小姐,都能在此时外出一展芳容。更重要的是,外出踏青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见面的机会。
那年的清明节春雨纷纷,接连几日都是阴天。忽然有一日天气转好,潘天佑喜出望外,他约了几个好友,要到城外去踏青郊游。那一日,天气晴朗春光明媚,一路上风和日丽。
潘天佑和好友们出了金陵城后,感觉春风暖洋洋的。极目远眺,只见远处的农田,到处是绿色的地毯。此时,树上的流莺千啼百转,田野里的花香沁人心脾,河边的垂柳随风摇曳。抬头远望天空,各色的纸鸢在天上飞舞,高空中一片姹紫嫣红。
却说潘天佑和好友们郊游,一路上欣赏着风景如画的美景。但他们没有注意到,在这踏青的时节里,城外的大路上,还行驶着许多香车宝马。车中不仅载着贵妇和小姐,而且车后还跟随着丫环老妈。在春风的吹拂下,贵妇们在河边欣赏垂柳,而小姐和丫环们在草地上,则到处奔跑嬉笑打闹。在野外的高地上,她们还放飞纸鸢,共同在一块吃野餐,尽情地享受这个时候的自由时光。
潘天佑和好友们,那日看了郊外的美景后,几个人不由得诗兴大发。午间在好友们的建议下,潘天佑和好友们遂在草地上聚会饮酒。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