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薄弱环节,其难度可想而知。
而李旺财当时的表现颇有江小龙之风。当初江小龙在面对清树湾村的熊王的时候,也是在间不容发之际,瞄准了那头巨熊的眼睛,才能重创这头庞然大物的。
紧接下来,李旺财看似在凶狠的蛮干。其实在整个的战斗过程中,他都充分利用了对方剩下的两个人中的身位差异,巧妙地让自己始终处在只是面对着一个敌人。而将另一个敌人始终固定在眼前这个敌人的另一侧。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自己短时间内一打一的局面,也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有取胜之机。
如果他当时野蛮地同时跟两个人厮杀的话,他估计只有瞬间被秒杀的份儿。
在整个永州保卫战之中,李旺财的这一仗其实是极小的,在整个规模宏大的那场大规模会战之中,它显得毫不起眼,说是九牛一毛的小事都不为过。
但是对于他本人而言,这是一场极为重要的生死之战。而他,也在这一战中充分表现出了墨阳雄狮旅精锐嫡系的作战风范和作战理念。
“五十米之内硬功夫,杀人不超过两下”。这是江小龙对自己的精锐嫡系部队在攻击方面的绝对要求。但是在战场上,像这种冲上去短兵相接、蛮拼斗狠的战术,江小龙使用的,却并不会有很多。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更要求的是在阵地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作战。
他的这个打法理念在当时并不为大多数世人所接受。
那个时代的人们更多的一是讲究勇敢,二就是要人多势众。要摇旗呐喊,要鼓声震天,要个个张牙舞爪的,总之能闹出多大的动静你就给我闹出多大的动静来。就算打不赢,先吓一吓你总是好的。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再一哄而上,鼓着眼睛往死里干,努力争取把对方打个稀里哗啦。
这种打法很野蛮,在冷兵器时代通常却也非常的有效。但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却并不缺乏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到了后现代的战争中,人多已经不是一个绝对重要的胜利筹码了。
想当年,伊拉克雄兵一百二十万,火炮飞机坦克都是数千乃至上万计的,而联军只有数十万。但是战争开打,世人只看到了联军一边倒碾压伊拉克的局面,为什么?不是你人多就一定能赢的。
从来就带兵不多的江小龙,早早就提出了精兵战术、特种作战等等理念。这当然是来自于后世的一些新概念。而在这个时代,他的这个打法却被很多人暗中嗤之以鼻。
所以在永州县之仗中,尽管江小龙反复强调不要冲动地打反击的时候,很多的永州将领根本就不做理会,置若罔闻。
他们总是不经仔细地分析实际的情况,就贸然地发动反冲锋,一而再、再而三地造成不必要的兵力浪费和损失。他们这种不听指挥的冲动行为,在永州县打的正激烈的时候,的确是令江小龙感到万分头疼的。
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将领应该是能够充分地审时度势,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在尽量确保自己手下士兵的生命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杀伤敌人。
而一个合格的老兵,应该能在防守战、阵地战中灵活机动地屡屡杀伤敌人,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墨阳雄狮旅的合格成员的。
经过多次血与火的洗礼,一部分赵贵忠的部下和原肖云煌的属下,已经逐渐接受了江小龙的这种精英战士、特种作战的理念的认同。并且在训练中他们也是自觉地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
最终,他们自身的素质也在各种严苛的训练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至于最终可以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墨阳雄狮旅的战士。
墨阳雄狮旅,在后世被尊称为“江家军”。实际上这个称呼有些不太科学。因为后来的历史上的所谓“江家军”——或者是管他什么其他的称呼——是有过多次的解散和重新组建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当时,靖王殿下一开口就想跟江小龙索要所谓的墨阳雄狮旅的部队,但是江小龙很警觉地立刻就堵上了他的嘴,说是这支部队早已伤亡殆尽。
同时他还转守为攻,反过来很大方地说道:“当时小弟手下所带的兵,现在是没有什么剩下的了。就是那些工匠小弟用着还满意,如果殿下需要的话,不如都送给殿下好了……”
最后他还笑嘻嘻地说道:“用这些工匠能换您的三万骑兵不?”
靖王瞪了他一眼,说道:“本王要那些工匠有何用?你倒是打得好算盘,用几名工匠就想换我的三万精锐铁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