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摇摇头,“没想法的,没钱的,没胆的,观望的。”
杨阳点头道,“正常,先这样也好,万一要是客人不多在赔钱也麻烦。”
村长又长叹了一口气。
杨阳看村长实在难受,于是出主意道,
“等梨花节开幕,找两三家岁数大一点的干不了力气活的,推着咱们以前拉东西用的那种推着走的一个轮的拱车,沿着路边卖一些水啊面包啊梨干啊,还有什么当地别的特产啊啥的。”
村长疑惑道,“为什么要用拱车?三轮车啥的不都行嘛?”
杨阳强调,“特色,人家来一定要有能让人家记住的新鲜的好奇的东西,若是效果好,以后还能用来拉人,十元一圈或者十分钟体验。这个没有成本也许会有人愿意干。”
村长还有疑问,“那为什么是老人?不是应该找年轻力壮的嘛?”
杨阳解释道,“一是照顾给他们给增加一分收入,二是大家对老人会多一些怜悯。
先试水看看大家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不。
要是有这意思以后在延申。咱们现在起步阶段还不适合弄收费的东西,让人反感。
主要就是先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地方最好还能来看看。”
村长又马不停蹄地跑了。
大姑父看着村长的背影感慨道,“老刘家是个好的。”
杨阳挺着胸脯不甘示弱道,“咱们家也是个好的。”
上一刻还义正言辞的,人一走立马没了正形。
大姑父想着刚刚侃侃而谈的杨阳,摸了摸她的头,“不知不觉你就长这么大了。”
杨阳嘿嘿的笑着,“别人眼里我是那个长大的杨阳,在您这我还是那个调皮的小阳。”
村长找了几家符合条件的,但是都不怎么愿意,怕卖不了砸手里,本身就没多少钱在赔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