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是邓忠,夏侯惠便知晓,自家侄子为何要请示自己了。?+o0μ?&0?a小[¥说,?-网· )_?最???新·°章;3%节£÷o更@?|新·t$快/
邓艾是他拔于微末的心腹,如今都是魏国镇守在徐州军中权柄居前三的将率了,自己若是允了夏侯庄所请,邓艾必然不会有意见的。
相反,他更多的是乐见其成,觉得夏侯惠此举是在栽培他子邓忠。
只不过夏侯惠并没有当即作答。
将邓忠放在太学,是他拉拢心腹的手段,也是让邓家日后能脱离士家标签的考虑。
毕竟在九品中正制的背景下,对于邓艾而言,邓忠继续留在太学里,可要比去辽东博取军功更实惠更划算。
夫谋当深远,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嘛。
“仲容,你早就冠礼且定亲了,遇事也当思虑周全后,再定夺能否去做。我且问你,邓诚公在太学与去辽东,两者之间的利害得失,你可曾思虑过否?”
略略沉默,夏侯惠语气中没有责备,而是身为父辈的训导。
“回六叔,我思虑过。”
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的话语显得更有说服力些吧,夏侯庄十分难得的做肃容,目光坚定的与夏侯惠对视,“我与诚公都知晓,六叔让他进入太学的思量。只是六叔或许不知,他在太学这几年过得嗯,过得很不如意。他在洛阳惟一的友朋,就是并非太学生的我,且他有次饮醉了,还曾以沐猴而冠自嘲过。我这么说,六叔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呃,我明白。
在其他太学生眼里,甚至是师长眼中,他犹是士家。
森严的门第观念,不是穿上一件太学生的服饰就能改变的;人性的恶,也不是饱读圣贤书就能抹杀的。
这算不算是我等追逐权势之人,丝毫不顾及底下人死活感受的体现?
夏侯惠当即恍然。
见状,夏侯庄便又加了句,“诚公也早就不想当太学生了,而是想归去徐州在军中历练。但他不敢给家中说,且他也知道,家中不会允许的。”
就邓艾那热衷功名的性子,他若做了书信归去,邓艾能跑来洛阳将他双腿都给打断,让他连太学的门都走不出!
唉,罢了罢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好心办了坏事,现今也理应出面。
“既是如此,便随你罢。”
轻轻颔首,夏侯惠允许之余还不忘叮嘱道,“你与他结伴东行,先去泰山郡再转去徐州一趟,然后北上青州。我与青州水师将率郑子胄有旧,做封书信给你带上,你与诚公跨海去辽东他会安排妥当的。”
“唯!六叔宽心,我知晓怎么做。\齐!盛¨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_快,”
得偿所愿的夏侯庄喜笑盈腮,也没有发现其叔在允许时,眼中还闪过一缕惋惜。
夏侯惠的惋惜,倒不是觉得侄子前去辽东,便错过了与甄德结交的机会。
区区一个外戚子而已。
以夏侯家的身份,还不至于趋之若鹜。
他只是觉得夏侯庄的性子,在父辈的眼中是颇为跳脱,但在同辈人眼中,却是十分值得结交的友朋。
邓忠就是最好的例子。
要知道最初邓忠入太学时,夏侯惠以邓艾性格中不乏苛刻推断,彼必不会想到其子独在京师的孤立无助等困境,遂让管事孙娄在逢年过节时,送些钱财或衣履等细软过去,顺便问问他日常有没有缺什么物件、需不需帮助什么的。
待夏侯庄从泰山郡省亲归来,这活计便落在他头上。
理由是孙娄不止一次说过,邓忠每每与他会面时显得十分拘束,还有些难为情,故而夏侯惠就让侄子代劳了。
同龄人之间,理应更容易亲近些嘛。
夏侯庄也做得很好。
二人才相识大半年的时间,邓忠对他的信任就已然到可以吐露心声的地步。
由此推论,若让他与甄德相识结交,肯定也能将天子曹叡无端扔给他的的苦差事给妥善解决了。
如今看来,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