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理智,连年出征和战争胜利让他们昏了头,他们眼中,只有胜利二字。
也就是说,如果乌萨斯失去了必胜的信心,他们就会走上怀疑的道路。
怀疑自己是否强大,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活着回家。
这样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
令心里十分清楚,她的计划甚至都不需要东国一方做什么,只需要足够的人手,把乌萨斯的集团军群围起来,他们自己就会陷入内耗之中不可自拔,到最后,活活拖死自己。
令已经有所预料,她知道,属于乌萨斯的输光时刻,就要来了。
第六十五章 天子之心
东国边境向东一路推进,乌萨斯本土的气焰越来越嚣张。
在乌萨斯本土,几乎所有的街头巷尾,都在宣传乌萨斯军人们的勇武与强大。
然而这些事对东国人来说无关紧要,在幕府的领导下,东部前线一退再退,幕府将军的方针非常简单,那就是完全按照计划来打,不需要考虑战功和成绩,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
因此,在战况最焦灼的这段时间,东国与乌萨斯的舆论风向完全是一边倒的情况。
几乎所有的“观察者”们都认为乌萨斯的胜利已经是板上钉钉了,东国绝无有翻身之日,等待他们的会是乌萨斯的钢铁洪流,而乌萨斯在击溃东国之后,大炎就将是他们东方唯一的阻碍。
大炎很危险了。
这是旁观者的认知,因此,大炎朝野有不少人向天子请命,希望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时也可以显现大炎的强大气象,以此震慑其他国家。
然而这些请命完全没传到天子那,到了太傅那里就被打回来了。
太傅的态度是:“东国战局尘埃未定,谁胜谁负还未可知,况且乌萨斯与大炎历史上从未有任何摩擦,两国之间其实也算是友邦,贸然出兵并不能缓解问题,反而还容易导致矛盾升级,也更显得大炎小家子气。”
这种态度当然不能平息民意,于是也有不少自以为理性的人抨击太傅,朝堂之上也有不少人向天子参奏太傅,一时间,整个朝廷都充满了快活的气息。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天,直到新年将近,朝廷的主题逐渐被过年占据,这种情况才略有缓解。
某天早朝,天子扶着额头,看着阶下的群臣:
“众爱卿…既然无有他事…那便退朝吧。”
看到天子似乎心情不佳,群臣也只得缓缓退出殿堂。
朝堂逐渐安静,天子立起身,在宦官的簇拥下回到偏殿。
“吾皇万岁。”
偏殿内,太傅已经等候多时。
“太傅不必多礼。”天子露出笑容,示意太傅坐下。
太傅低下头,坐在椅子上,等待天子的下文。
“朕听说,东国前线,战事吃紧?”
“是这般没错。”太傅回答。
“那么,太傅以为,是否要加派兵马,驰援东国?”
虽然,大炎从来没正式承认过东国的附属国身份,两国之间也不算是亲密无间的盟友,基本上就是普通邻国关系,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东国就是大炎的小弟,这一点是不会因为朝堂的一纸文书变化的。
东国的位置特殊,它就卡在乌萨斯与大炎之间,充当了两个大国之间的缓冲区。
历史告诉我们,当两个大国互不侵犯的时候,作为中间人的国家一般赚不到差价,只能赚到刀枪剑戟。
因此,历朝历代,乌萨斯与大炎都保持着相当的默契,两者平静地隔着东国对峙,互不相扰。
如今,乌萨斯主动进攻东国,其实已经打破了这种默契,这种情况下,大炎其实已经有了出兵的理由。
御敌于国门之外,这并非冲动的爱国行为,而是理性的分析,朝堂之上那些抨击太傅的也不全是人云亦云的蠢货,也还是有点东西的。
然而天子还算是觉得,这件事有的缓。
大炎天子对东国有着自己的考量,首先,明面上,东国的幕府对于大炎的态度相当卑微,在外交对话之中,也多是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俨然有泰拉第一炎吹的气质。
然而只有真正身居高位的人才看得出,这不过虚假的赞美罢了。
所谓黄昏见证虔诚的信徒,巅峰诞生虚伪的拥护。
天子明白,现在的东国之所以卑微,无外乎大炎的强盛罢了。
试问,东国之人难道都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