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比模型表演方式,就决定了其不可能配得上设定。
进入数字cg时代后,电影等作品依然受限于创作者知识水平、经费、艺术表达需要、分级限制、院线上映标准等等多方面的原因,很难达成画面表现与设定的匹配。其中,创作者的知识水平是权重最高的影响因素,编辑导演都不知道自己设定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那又怎么能做得好呢?
真哥斯拉在这方面却做到了极致,至少是整个泛哥斯拉系列电影作品中的极致。因为它的导演庵野秀明安心的当了次优秀的甲方爸爸,只是提出设定的要求,把具体的设定丢给了专业人士前田真宏和竹谷隆之团队去做,然后用画面表现来诠释设定,而不是用后期设定集漫画等周边产品去补全电影画面表现的瑕疵。
当然,真哥斯拉本质是一部披着科幻大怪兽惊悚外皮来反应日本社会现象的灾难电影,更贴近于初代哥斯拉的理念,真哥斯拉本身只是灾难的象征,就连五种形态的设定,也是完全对应着2011年3月11日开始的福岛核电站事故的五个阶段。
这里没有大怪兽vs大怪兽的热血沸腾,只有一场由一头巨大的核能怪兽引发的灾难。为了突出“灾难”,电影画面将真哥斯拉的压迫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真哥斯拉电影中,你不会看到能硬抗十万吨大怪兽撞击只是震动一下的地心能量物质建筑,也看不到能支撑两头十万吨大怪兽在上面跳舞的船只甲板,更不会看到遭受大怪兽“技能”一顿狂轰滥炸后躲在浴缸里幸存的小女孩——十万吨级的玩意在旁边肉搏,碰撞产生的物理爆炸掀起的超压都能把范围内的人磨成肉酱了。
小哥不是电影制作人,这些破事也就是在脑子里想想,它需要的还是能够让自己得到成长的生物学性状。
在一众哥斯拉的设定中,真哥斯拉的战斗力确实算不上多强,但是,它在电影中的表现以及所体现的设定,正式小哥所需要的东西:真哥斯拉被设定为尽可能的接近地球生态顶点的完美生物,日式称号“以霞为食的仙人”,具备着从环境中直接摄取无机物合成结构物质完全自养的生物学性状,拥有着基于碳氮氧循环的氢-氢聚变反应作为生理活动能量来源的自养系统。
它,所拥有的的,就是小哥在已经打好的个体文明坚实基础上所要建造的核心模块。
确定了目标,小哥稍稍思考后又增加了一条新的条件:受到目标生物灾害的日方能够顶住五常压力,有限度的拒绝五常进行核打击清除危害目标的提议。然后正式开启新的旅程。
东京湾,横滨海岸,羽田海域,等了几天的小哥,终于听到了些与东京湾内繁忙的船只活动不一样的声音,那是某种巨大的水下生物紧贴着海底在游曳着。
它在跟随着一艘游艇,游得很慢很慢,因为有着非常适合水下游动的流体外形,所以几乎没有发出什么声音。
直到那艘游艇在海面停住,它慢慢悠悠的追了上去,一头将游艇撞碎,才让小哥确认了位置。
小哥静悄悄的追了上去,进入到能用高频声呐多普勒扫描成像的范围,降低速度保持着距离,终于“看”清楚了这家伙的面貌。
那是一只巨大的蝌蚪状生物,有着很高的体温,就如同小哥不可控时期的灼热光环一样,将周围的海水都烧的沸腾,形成了好几圈跃温层泡把自己包裹起来,让低频被动声呐难以将其从复杂的环境噪音中识别出来。
尝试着接近试探几次后,小哥确认这家伙现在的感知能力非常有限,又或可能是脑子还没长出来,反正对小哥的接近无动于衷,小哥也就大大咧咧的贴上去弄出点光亮近距离的目视观察起来。
还处于第一形态的真酱体型没比现在的小哥小多少,体重估摸着也是万吨起步。六九.四九三.六一三五
它连眼睛都还没有,蝌蚪一样圆滚滚的身体拖着长长的尾巴,裂开的大嘴巴将巨量的海水吞下,滤掉自己所需的成分摄入到体内,再与自身鲜红色的高温代谢产物混合,从身体两侧的鳃裂中排出,将体内高昂的热量带走,维持着身体内环境的平衡。
从深海而来的大家伙第一次进入东京湾这样的浅海,将它引来的船只已经被毁,它便漫无目的在海域中游荡起来。
也许是港湾内繁忙的船只机械噪音,也可能是东京湾城市群工业和生活垃圾肆无忌惮的排放,这些迥异于海洋自然的动静吸引了它的注意力,大家伙摆动着长长的尾巴向着内湾加速游去。
然而,一条横跨东京湾,连接着川崎与木更津的交通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