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大典就花费了一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总之,周俊要感谢自己那便宜弟弟再一次的无私奉献。
…………
第26章 心肌梗塞?
天,万里无云,人,寂静无声。
唯有猎猎风声扯着龙旗,一人穿着红绣底金龙纹大袍捧着团龙白玉圭庄重地走在长长的花岗石铺陈的石路上。
花岗石路两旁站立着整齐的穿着青蛟龙大红底绣袄罩甲的挎刀兵士,此为皇城近卫护国赤龙军,他们在秋日毒阳下依旧身如山,气如汪洋,挺拔而立,不动分毫。
如此兵势下,独有一人穿行在这赤龙军当间,此人也只有周俊了,这位匆匆登基的皇帝。
周俊目不斜视地走过赤龙军拱卫的圣祖路。
此路通往太庙,此为今日登基大典的倒数第二道程序——告祭列祖列宗。
告祭的祭文已经都镌刻在周俊手中的白玉圭上。
周俊更像用纸张代替,但这是大明的传统,由太宗论定,一代代传承下来,所以即使周俊再怎么可惜手里这块温润细腻的玉石也无法更改。
走过圣祖路,便来到太庙前的九州壁前,九州壁也是一条路,只能由皇帝走的路。
此九州壁乃以天下九州各地山川河流雕刻而成,为太祖所定,其意为大明皇帝应志在九州,但可惜,大明在太宗驾崩后,大明的版图也仅有三个半州,分别是扬州,荆州,徐州,以及半个豫州。
其实原本是有四州,但当年中宗未登基前,大明陷入一场内乱,齐国趁机南下,占了豫州,后来中宗登基,横扫朝纲后,便派兵夺回了半个豫州,而如今两国任有冲突,为的就是这豫州。
所以周俊的玉圭上的祭文就有夺回豫州,独尊九州的誓言。
不过这誓言写了也就写了,每一代皇帝都会写,但又有谁做到?
大概大家都有过那么一把心头热血,但这热血总是容易被现实、怠惰、时间浇灭,当成堆的奏折与后宫三千佳丽一同放在宫中,任谁都会选择后宫三千佳丽,即使每天从温柔乡中爬出,大清早给自己打气,摔自己耳光,要自己今后一定勤于朝政,然后隔天又身陷温柔乡,如此循环往复下,即使再有豪情万丈,也敌不过一天天的消磨。
不过周俊觉得自己的自制力不错,只要有高中那会读书的自制力就好。
踏过九州壁,脚底板被硌得荒,比踩指压板还难受。
‘等下还得从这离开,蓝瘦香菇。’
走过九州壁后,便是一脸和善笑容的宗人令钧王,以及大宗正卢王,还有左右宗正靖郡王与珲郡王。
钧王开头,卢王随后,靖郡王与珲郡王最后,四人迎立于太庙门前,朝着周俊做一揖首,道:“迎陛下,启奏。”
四人齐声,声音浩荡,都是身怀武功之辈。
随着四人的声音响起的是一声绵长的撞钟声,撞钟声之后便是擂鼓声与瑟罄声。
而伴随着这些既壮怀激烈又绵绵不绝的乐声的还有雄浑的歌唱声。
如此配乐下,周俊都感觉自己仿佛见到了大明列祖列以及宗朝堂上下的功臣们为大明之建立,大明之崛起,大明之鼎盛而抛头颅洒热血之情景。群六9四9三6一3五
这一乐章,周俊晓得,叫《日月》,乃中宗所创。
在《日月》乐章的热烈下,周俊步入了太庙之中。
随周俊的还有钧王四人。
太庙之中也有章程,首先是礼敬先祖与功臣。
太庙有三大殿,前殿便立着大明皇室先祖与大明功臣的牌位,这之中并不包括列代皇帝,而能够入前殿的皇室先祖与大明功臣都是与大明有大功绩才可入内,所以这里的牌位多是跟随太祖开国时的功臣。
周俊在香炉前郑重的插入三根小拇指粗的盘龙大香后,便在钧王的引路,卢王靖郡王珲郡王的尾随护送下,入了太庙中殿。
太庙中殿为大明历代皇帝的神主牌位,自太祖起到仁宗,周俊那便宜兄弟还未下葬,按照大明的规矩,牌位还不能移入太庙,所以这也算是避免了一种尴尬,毕竟这年头哪有哥哥拜弟弟这种事。
拜历代皇帝比前殿拜大明先祖与功臣麻烦多了,因为一个牌位就是一个小祭坛,而每个祭坛都得祭拜过去,而大明有二十七位先帝,虽一位未入太庙,但也有二十六位先帝,所以周俊要整整躬身弯腰二十六次,假装念叨二十六次。
因为金手指的缘故,周俊的体质有了大大的提高,所以这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