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到了单个甚至数个舱室发生问题的应对措施。老牌船厂的实力在这条船上体现的可以算是淋漓尽致啊。
——————————————
至于说最后屁股上的那个大号发射管……那个就完全属于最终方案了,船尾的那个533鱼雷管是完全独立的,也没有复装能力,它使用的鱼雷需要从舱外装填,并且也没有备弹……很明显这并非是用来发动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攻击的玩意儿,与其说这是鱼雷管,不如说是一个高速诱饵弹发射器。
——————————
“这东西……可以啊~”这是巴斯特的评价,尽管从这个武器配置上来说,希茨号在远距离海战的情况下可能是比六分仪03战斗型差了点,但那4个智能鱼雷发射管却让她拥有更强的战术性,尾部的‘诱饵弹发射器’也非常另类,但好好利用的话可要比深水炸弹投放器更有操作性。而且一旦进入近距离作战的话,9门45毫米的高速磁轨炮可是很惊人的,瞬间爆发的火力密度就算是超主力级也颇有威胁。
“不过控制系统必须升级……vtc自带的这个操作系统,充其量只能让她像个笨蛋一样,不过这种结构的话,倒是可以用咱们的打捞气囊上的那套,原理上来说基本是一样的。”索菲亚继续检查着舰船系统,打捞社曾经开发的那款打捞气囊的系统曾被评价为过于复杂不好操作,但放在这条船上真的在适合不过了。
“……唔……可我想要女王蜂的温室……”小动物还是有点不甘心啊,话说你这家伙不是看上了女王蜂的实验室,而是那个温室吗?!
“你还敢说!那玩意儿把你卖了我们也买不起啊!”吉尔使劲揉了揉这个败家吉祥物的脑袋,“而且再说了,她不是也有实验室吗?而且还能支持无人机。”
——————————
这就是希茨号的另一个特点了……在船身中段的两个鱼雷仓中间,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无人机机库,和前面的气闸舱以及后面的多功能实验舱连接,这个无人机机库并不大,它的上方是这条船上唯一的大型货舱盖,需要在站点月亮池才能打开,但却能够容纳至少一架大型无人机和4具动力装甲,而它通往气闸舱的也是一个大型舱门。
希茨号只有一个气闸舱,就是在前部下方左右两个压载舱中间,是一个空间很大的大型气闸舱,由于希茨号的内压平衡结构体设计,舰船内部各舱室在水下作业的时候压力都很大,于是这就带来了气闸舱并不需要像传统潜艇那样漫长的出舱增压过程,她可以在任何深度保证舱外作业人员在10分钟内出舱或进入潜艇,而且因为这一设计,艇内人员只要身体不算太差的话,甚至还能更加频繁的进行连续出舱活动!
这是吉尔都觉得很厉害的设计,因为艇内压力和外界环境压力的差距没有传统潜艇那么大,这种设计对于经常会得上减压病的潜水员们来说真的太友好了。
当然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希茨号一旦进港,就需要十分漫长的减压来平衡艇内与站点的压力差,最长可能需要72个小时也确实比较麻烦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希茨号更加适合长期的水下深海活动,在浅海地区频繁入港的话体验就很糟糕了。
——————————
“所以他们才把货仓放在了上层舱室吧?原来如此……是为了提高效率吧?”西尔维娅也在观察着潜艇的内部结构,这个中级潜水员也不是菜鸟了,跟着吉尔这么久,也算体验了不少不同型号的潜艇。
希茨号的内部空间有两层舱室,分别是下层船员们主要工作和生活的核心舱室,以及上部中段的主货舱和后方布置的上甲板后炮塔弹药库以及前部声呐及主控制室。货仓后方可以进入弹药库,下方地板可以打开联通无人机库,但却不能直接进入控制室,并且货仓所有的舱门都是耐压的……也就是说,在货仓装卸货物的时候,船上人员可以不用出来。
毕竟这玩意儿进入月亮池只是为了装东西,要是必须让人员出舱就得平衡压力,这太浪费时间了,不如让码头人员直接装卸就完了,离港之后船上人员自己调整就好。还真的是要住在船上啊~
————————
一般来说伊普西龙的常规潜艇都是把货仓放在船底的,这是个简单的重心结构问题,放在下面肯定稳啊……而希茨号却在上方,这导致潜艇的重心会比较高,通常来说这会很影响潜艇的姿态稳定性,但别忘了希茨号的结构和她的压载舱布置,实际上对于希茨号来说重心偏高反而更加灵活,尤其是能够升级控制系统的话……考虑到希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