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鹏给他推得这个微信是一个公众号的负责人,陶希望没等回去,趁着没人看见,就问了这个公众号的情况。
这个人发来一条一看就是复制粘贴的公众号介绍给他。
陶希望快速看了一遍。
这是个投稿的公众号,专门收一些生活类情感类的故事,也类似于一个树洞,有很多年轻人会把自己生活里的烦心事以匿名的方式投稿在这里寻求同类和共鸣,那些收稿的短长篇文章就是给这些人看的,看到这些现实里的喜悲可以让他们得到一丝慰藉。
陶希望一开始还怀疑,这种树洞会有多少人看?
直到他去搜了一下这个公众号才发现,在同为公众号的同网站里,这个公众号的热度一直很高,在里面投稿的人几十上百万,各种话题的热度也是居高不下,很多人从世界各地倾诉自己的痛苦和喜讯。
这里氛围很平和,没有人会因为别人诉说的事情是难堪的而去嘲笑,也不会因为穷苦人家简陋的婚礼布置而奚落。都是真心的安慰和祝贺。
公众号的标题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堪和羞于人知的事情,希望你可以勇敢的表达自己。
这个公众号的名字叫‘真实’。
陶希望回到和那个人的聊天页面,试探性地问:一定要是真实故事吗?
对方一直没有回。陶希望等不到回复,先把手机收起来。
一直到放学,那个人才回复:不好意思投搞的有点多,刚得出空来……对于您的问题,是这样的,因为这样的话才会引起共鸣,当然了,大家在网上都是网友,隔着屏幕也没有人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只要能吸引人看就行,那就要看文笔了。
还给陶希望发了一个链接,这个链接是公众号的另一个投稿渠道,是专门收现实向文章的,只要写的类型为现实向,让人看了容易代入,编造的也无所谓。
这个链接和‘真实’是同一个网址,在‘真实’里会有一个专门的渠道,点进去全是这一类的文章。
不过像这种公众号投稿,只接受短篇。
陶希望点进去看了几篇,他神经粗,不太能和这些似真似假的故事共情,但不影响这些文章反响真的很好,热度都很高,看得人很多。
那个人还说:别看我们只是个公众号,我们也有出版和上杂志的可能,稿费和版权费这些都是很好的,你出去打听打听,有哪家公众号有我们家的福利这么好?
陶希望问:投稿难度呢?
那人回:难度几乎为零,只要你不写一些不能写的东西,你应该知道不能写的是什么吧?只要不触犯红线,我们都收的,只是后续反响如何就看自己了,没人看也不要焦虑,都是慢慢来,没准哪天哪篇文爆了也说不定。
陶希望了解了,他存了投稿的邮箱打算回去研究。
这些事情路城松一概不知,只知道陶希望写日记更加频繁了,每天写完作业就在写东西,还不让他看。
行吧,孩子大了是要保护隐私。
一段时间下来,陶希望发现自己被骗了。
什么收稿难度几乎为零?他都躲着红线了,为什么还是会被以各种理由驳回稿件?
说什么不够感人?陶希望看其他人不都是这么写的?那怎么把他的驳回了?
他去找那人说,对方倒是毫不在意,回复他:急什么?谁还没被拒过稿?慢慢来,不急哈。
陶希望认了,在继续投稿和放弃之间,他选择死磕。
冷了这么些日子,终于出太阳了。
春天一来,回南天也就来了。
这段时间,墙皮脱落,衣服怎么也晒不干,新买的毛巾放一晚上第二天能拧出一盆水来。
瓷砖是湿的、被子是潮的、连谈爷爷送来的茶叶也全潮了;过年那段时间买的还没吃完的零食都发霉了,连人都是怏怏地。
也有件开心的事儿。
路城松有个惊喜的发现,那就是陶希望的厨艺进步了。
以前每次吃他做的菜,都要端一大杯水备着,生怕下一秒咸齁过去,吃个饭跟试毒一样。
但是最近,咸度能掌握了,吃了之后也不会想吐了,感觉又能多活一天了。
对此,路城松很有发言权,对陶希望的夸赞毫不吝啬:“可以啊,很厉害,进步了,是不是偷偷学了?”
面对路城松的夸奖,陶希望脸上没什么表情,说:“还行吧,就找了点教程。”
路城松一眼就看出他在装,也懒得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