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能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鑫能小说网 > 我崇祯绝不上吊 > 第374章

第374章

而另一支,便是王坚家族繁衍而来。

彭桥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就叫做王家镇。

然而,王坚毕竟是前前朝大将,几百年的变迁,王家在当地,早已没了威信。

明朝时,王坚故乡这里,出了一个大姓井家,虽然没有混到官场上,却也作为乡贤,数度担任乡老,辅佐县衙管理百姓。

于是,井家镇就代替了原本的王家镇,成为了当地的地名。

明中期之后,井家逐渐衰败,在官府势力不彰。

此时崛起的乃是彭家。

这彭家,三十年前还是一个小户人家。

彭家人丁不多,搬来彭桥至今,不过才四代人,供养一个彭而述脱产读书,实在是无能为力。

因为特殊的士绅免税制度,使得像彭而述这样的贫困读书人,深得士林的喜爱。

当地富户井家,在彭而述考中童生之后,便承担了他的读书花销。

(也正因为这样,现今当地还有人说彭、井是一家。)

1633年,28岁的彭而述考中了秀才,成为整个南阳境内的名人。

……

(有人说秀才就是初中生,简直要笑掉大牙。

每个县录取的秀才名额,在20名上下浮动。

每年全国新晋秀才,在两万人左右。

顾炎武说:‘明末秀才以上者,每个县以300人计算,总数量不会少于50万人’。

也就是说,士绅这个群体的总数,也就50万多一些,绝对不会超过百万。

咱们就不说初中生了,大学生有多少呢?

不说全国,单单武汉一个市,在校大学生超过了100万人!

21年人普,全国大学生以上者,总数在2.2亿以上。

秀才相当于初中生?

与秀才这个数量最接近的是——博士生,每年录取7.5万人左右。

从政治地位、考取难度、福利待遇等综合考量,秀才的含金量,最低应该等同于博士了。

至于举人,一旦做官,起步就相当于副市副县,最起码也相当于政法的博导了。

进士呢?

每三年才录取三百人左右,这个比例,最低也相当于两院院士。论权力,进士更是即将正县、副市了,远不是院士能比的。)

彭而述考中秀才之后,已经无力继续苦读。

到了此时,井家若是继续支持彭而述,那是在寻死!

这倒不单纯是因为赶考的费用,不是一般人家井家,能够承担的起的;

能够得到秀才公的80亩免税田,已经是做为土绅的井家,最大收获了……

若是井家人心不足,到最后,连秀才公这一级的免税田,都保不住!

(井家有高人啊,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后,及时抽手了!)

井家不支持,彭而述顿时犯了难。

……

但是,秀才以上,土绅玩不转,士绅可以啊!

彭而述找到了身为新野知县的杨奇,前往投靠。

杨奇考校一番后,觉得这人能成事,值得投资。

于是,杨奇一力承担了彭而述的读书费用,甚至将他接到城内打钟寺常住。

不但承担了他的衣食住行,更是每月给20两纹银,以为他结交士林人物而用。

这还不算,更是封闭寺庙,下令除了士林人物外,闲人不得入内!

没了后顾之忧的彭而述,三年后的1636年,一举考中举人。

出了一个举人老爷,不管是前朝的王家镇,还是先前的井家镇,都已经不足以当做当地地名了。

于是,彭家镇这个名字,就取代了当地原本的名字,成为了当地的新名字。

后来,又因为彭而述在当地修了一座桥,于是改名为彭桥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