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就连彭家镇和高集那边,也有人专门跑过来榨油。
老百姓总是朴实中带着独有的农民式的狡诈的。
他们为了多得到一分一毫,甚至愿意挑着油料,走了几十里远。
……
丁铁牛抽了一袋烟,他那十六岁的女儿,正拿着一根细棍,正戳着熟花生玩。
时不时的,还抓起一把花生,咯嘣咯嘣的嚼着。
“你这丫头片子,要是被王老爷看到,老子又免不得挨一顿臭骂!”
丁姑娘嘿嘿一笑,扭过头来:
“阿大看着点,他来了你提前说一声不就好了。
这花生,实在是太好吃了!
又香又脆,俺就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零食……
再说了,皇帝陛下清查田亩,很快就会清查到了咱们这里来,王老爷到时候还是不是老爷,可就不好说了哟!”
少女长得很是明艳动人,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长长弯弯的睫毛,颤颤悠悠的,笔挺的瑶鼻,配上那修长的脖颈,竟然是乡间难得一见的大美人。
“我就不该送你去族中上女学,越来越伶牙俐齿了!”
丁铁牛挠挠头上稀疏的头发,看着手指上带下来的几根长发,苦叹一声:
“老咯,老咯,这眼看是头顶就要光秃秃咯!”
眼见老爹自嘲,丁姑娘吐了吐舌头,随手又抓起了一把花生:
“爷爷让我去上的族学,你要是不同意,那阿大你去跟你阿大说!”
终究是上了女学的人,丁姑娘迅速拿大义压住了自己的父亲。
是啊,没错!
自己要听老爹的,这很对。
但是,老爹你也要听你老爹的吧!
这也没毛病啊!
……
女学这个东西,研究的比较少。
我国古代女子私学,长时间处于零星和散漫的状态。
并且大多控制在贵族,和上层知识精英手中。
真正成规模、多层次的兴盛,并且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和潮流的——则始于明代。
明代女子私学的主要特质,一是"兴盛"性,二是普及性,三是形式的多样性,四是学习内容的多元化。
《历代妇女著作考》中,列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
明代以前,能够考证到的女性著作者,是117人。
这是自有史以来,到明初之间的所有人数。
时间跨度约三千年!
而明代短短276年,留下著作的女性人数,高达245人!
这个数据,还是经过大清长达150年的大规模文字狱毁书之后,还留下了著作的人数。
至于明代女学的学习内容,更是突破了历代界限。
相对应的,明朝女子的就业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比如三姑六婆,就是明代识字女性,从事各种职业的称呼。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三姑就不用说了,字面意思。
牙婆,可不是看牙的老婆子,而是从事中介工作的女性的意思。
明代当中介,是要些契约的!
(你没看错,所谓的契约精神,明代早就普遍了,现今留下来的明代买卖契约,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到了近代,反倒没有契约,或者说普遍性的买卖不立契约了呢?还不是某朝识字率的突破新低!)
媒婆就是说媒的,婚姻介绍人。师婆、虔婆是女巫和老鸨的。
药婆是女医生,稳婆就是给产妇接生的。
除此之外,还有女账房,女教习先生……
甚至还有专门混迹太太圈,给官员之间介绍关系的女掮客!
明代女性的这些就业行业,足以证明女性识字,早已成为了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