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3,这是在无法将硝提纯到99%的情况下,最为科学的配比了。
朱由检将没良心、手榴弹、爆牛术……甚至就连燧发枪也拿了出去,他急需提高科技的代差。
在黄火药(苦味酸)没法短时间造出来的前提下,朱由检想到了白糖。
将这玩意掺在黑火药里,爆炸的威力会增大数倍。
因此,民间有一个谚语:一硝二硫三木炭,加点白糖大伊万。
但是这个白糖,却是稀罕东西。
莫说是此时仅有一省半疆域的朱由检了,就算整个大明,糖都是高价值的东西。
甘蔗的缺乏,让造糖成了一件难事。
产量稀少,也就使得虽然明朝制糖业极其发达,但是,白糖的价格却居高不下。
因此,在夺取了南阳之初,朱由检就定下了生产白糖的主意。
只是,境内没有适合甘蔗种植的地方,使得朱由检想要自己造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
除了甘蔗能够造糖,若是种植甜菜,一样是可以的。
甜菜亩产9000--10000斤,含糖量在10--20%之间。
也就是说,在后世有化肥的情况下,每亩甜菜地,能产千斤以上的糖。
……
虽然甜菜产糖率,是仅次于甘蔗的作物……
华夏引入甜菜种植的时间,也是在唐朝时期……
距离此时,已经有了六百多年了。
但是,这玩意作为糖料的来源,是十九世纪的事情,甚至直到二十世纪,甜菜制糖,才大规模发展起来。
在此之前,甜菜就是一个蔬菜!
百姓种植它,是吃叶子的!
在没有经过培育选种的情况下,想要用原生甜菜作为糖料的来源……
不靠谱啊!
而朱由检又急需大量的白糖。
正好,他看到了玉米。
既然甘蔗制糖、甜菜制糖都不可取,朱由检只能将原材料瞄向了玉米杆。
玉米杆的亩产在10000--15000斤之间,含糖量在12--15%之间。
也就是说,一亩地玉米杆,能做出一千五百斤左右的饴糖。
当然,朱由检暂时拿不出化肥,产量自然没有这么多的。
但是,矮子里面挑将军……
呃!
不对。
还有甜高粱。
有种专门用来当甘蔗吃的高粱杆,含糖量也比较高。
但是,这玩意的产量不如玉米杆啊!
朱由检想要短时间内造出大量的白糖,还就只有玉米这一个选项!
因此,在将袁宗第赶入襄阳之后,朱由检立刻下令,辖区内秋季作物只准种植两种——
高产的粮食作物红薯,用来产糖的原材料玉米!
利用玉米杆制作饴糖的方法,很是简单,甚至,不嫌麻烦的话,每家每户都能制作!
至于饴糖转化为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这玩意唐朝就有了。
在大明嘉靖年间,更是普遍开来。
白砂糖,在大明之前是稀罕玩意,在大明——虽然小贵,但早已普遍。
……
玉米这玩意,除非有化肥,还需要充足的降雨,若不然,这东西就不会结果!
种植了玉米的老农,喜滋滋的看着青枝绿叶、“人高马大”的玉米杆,又看看脚下匍匐在地的红薯叶。
顿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
那不起眼的红薯叶,是能救命的宝贝。
而这比人还高的玉米,却只长个,不长果……
有人止不住在嘀咕:“必然有人蒙骗了皇帝陛下……”
但是,朱由检让人种植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吃玉米,而是要玉米杆!
进入了七月。
就在玉米顶花刚开,因为缺乏肥料,玉米穗却只有拇指大,更是连胡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