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为他是高攀龙弟子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魏忠贤帮了阮大铖一把,给拨乱反正了。
谁知道,这一下,彻底捅了马蜂窝。
东林火力开足,喷的阮大铖一个月都没干到,灰溜溜的辞官归乡。
从此,阮大铖就与东林决裂。
后来魏忠贤坐大,于是就将阮大铖提拔起来。
这期间的阮大铖,也没有针对东林一脉,他万事不发表意见,做了一个好好先生。
谁知道,阮大铖的退让,并没有得到清净。
就像是那句俗话:“人让人,那是再让三尺又何妨。人若是让狗,那换来的只会是追着你的屁股咬!”
但是,在魏忠贤那里讨不了好处的东林,满腔怒火无处发泄,于是就对准了阮大铖。
东林君子们,宛若疯狗一般,追着阮大铖疯咬……
就这样,阮大铖名声臭了。
甚至,连怀宁家乡,都不要他,出现了历史上的千古奇景——桐城不要,怀宁不收。
后来,清朝修《明史》。
虽然明史总裁,是桐城人张廷玉。
但是,清廷特意让刘宗周弟子黄宗羲,来主持具体的编撰。
因为黄宗羲名声太大了,拉拢了黄宗羲,就等于拉拢住了江南文人。
黄宗羲虽然没去,但是,却让儿子黄百家,徒弟万斯同、万言,以及侄儿等人,去参与编撰了。
其间,黄宗羲与万斯同等人往来书信不断。
明史完全是在黄宗羲的指导下编纂的。
《明史》名义上的总裁是张廷玉,实际上总编撰却是万斯同,并且,明史从内容到体例,都是在黄宗羲的掌控下编撰的。
黄宗羲的隔代弟子全祖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公(黄宗羲)虽不赴征书(指明史),而史局大案,总裁必咨于公”、“至于死忠之籍,(黄宗羲)犹多确核。”
看明白了吗?
《明史》都是人家指导下编纂的,总不能说自己派系当时没干人事吧?
于是,弘光朝灭亡的这口锅,就被扣在了马士英、阮大铖身上。
事实上——这两人,最后屡战屡败!
最后马士英战死、阮大铖听闻马士英战死,跳崖死了。
如果按照盖棺定论的原则——两人都为大明尽了忠。
反倒是“刚直不阿”的“众正”们,摇尾乞怜,跪地请降,甚至名列清廷三公……
可笑不?
哦!
对了!
还污蔑人家的死亡,说是投降了,有人说投降了,有人见到投降后又被杀了……
就很离谱!
我就发现一件事——水军这是有遗传的啊,早就出现了呢!
……
阮大铖被骂的狗血淋头,另一边的马士英也陷入了人潮。
然而,未几,一个消息传来:
“打着郑家旗号的船队,竟然直挺挺的路过南京而不攻,径直朝西去了!”
这个消息一出,刚才还人潮济济,争相朝城外躲避的众正们,也不挤着要出城了。
众人纷纷调头赶回城内,急忙穿戴好了官服,一股脑的跑去皇宫请功去了……
大街上,徒留下衣服被扯得稀巴烂,被打的鼻青脸肿的阮大铖,以及被挤掉了鞋子、帽子的马士英……
两人站在一片狼藉的城门口,相对无言……
……
南京的笑剧,被锦衣卫暗探们迅速记录下来,装入密信,火速送到了新都。
如此闹剧,自然要让陛下解解闷啊!
而郑森的船队,也不做停留,甚至到了武昌,都不曾停下来歇息。
浩浩荡荡的船队,径直朝着汉江溯流而上。
……
新都。
朱由检正站在一处作坊前,亲手教导王徵。
“王卿,你看,这石灰石(大青石)、粘土磨成粉末,再把煅烧的成熟料,和炼铁后剩的矿渣同磨,就会得到一种不吝于糯米汁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