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天空虽然很闷热,但很美丽。天空描绘着许多童年的梦,像花瓣似的,纷纷扬扬,洒落在充满自由,向往和爱做梦的人的心里。
母亲每天东奔西跑,始终凑不齐兄弟俩的学费。赵志成决定不去上学了。
报名那天,赵志成站在大门口看见村口的小孩上学发呆。志宏安慰他:
“妈,让哥在家少干点活,多看点书。我在学校找一些资料给他复习。”
母亲只是惋惜的点着头。赵志成则叹息,复习,看书,何时才能摆脱这苦海,飞到几辈人梦想的山外去!
每天收稻谷,看见小孩们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他流泪了。难道自己真的一辈子走不出这穷山里吗?他自言自语地说。
一天傍晚,志成收稻谷回家,疲倦了,便躺在床上,顾不上吃饭睡了。
继父洗澡回来听母亲说便骂:
“没有吃饭就去睡了,不知穷瞌睡多少!看见父母忙得团团转,也不伸手帮着干!”
赵志成听见继父骂,立刻从床上爬起来。继父看了一眼:“不知是什么人!一天到晚只知睡觉!”
母亲听见继父嚷,责骂:“不知你的话这么多!人累了想睡就睡吗!”
“累?妈的!老子们一年从头累到尾啦?我们是铁铸的?”
“他们年轻人能和你比呀!他们是嫩骨子,不耐压了!”
“他们二十多岁了,还不耐压!我们寨里和他一起长大的,小孩就有两三个了,难道他们天生是铁铸的?”
“他怎能和他们比呢?他们从小就锻炼出来啦!你去比,人比人气死人!赵秋二是继父,你怎么不和他比呢?他一年砍了几屋子柴,喂了七八头猪,还有三四头牛。两个儿子在温州打工,他一个人在家搞得有条有序的。我们在家里连嘴糊不上!”
赵秋二不是秋庄人,小时随母亲从外县逃荒来的。他的母亲是大地主人家嫁出去的女儿。
解放后,文化大革命,她当然是批斗的对象,每日每晚都被绑着走东街游西巷的。她受不了了,就逃了出来,来到秋庄,请人做媒嫁给了秋庄瞎子赵德昌。
赵德昌双眼失明,作为一个女人嫁给这样的男人,大家都知道图不上什么,一辈子绝对苦。但她图的是他穷得叮当响,而且是瞎子,想过上清静日子。不过从此再也没人敢碰她了。
可是赵秋二长大后,他和秋庄寡妇潘金莲(潘金莲三年前患骨病,双腿腐烂了,依迷信,请道士在家搞了几个月就死了。)沾上了,有人看见赵秋二每晚从她家房门里钻出来,寨上人都挤眉挤眼的议论。后来,他害怕别人说闲话干脆和潘金莲一块过日子了。
继父听母亲把自己和赵秋二相提并论,气极了,吼道:“一年他们读书的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是你找的吗?我是在家里玩耍?银行和外面欠起一屁股的帐不是钱!还好意思说得出口!一年全是靠我喂猪来供他们读书!每晚半夜三更是我一个人忙着,你吃了饭倒在床上像死猪。人家赵秋二一个人忙里忙外的。他是人,你也是人!两个都是继父老子,你为什么比不上他?”
继父板着脸,把烟斗一扔,去睡了。
母亲仍然还在唠叨:“有什么本事啊!干会发牛脾气!……”
母亲见继父去睡了,凑到志成耳边说:“你自己去看书,不要理他,以后出外工作就好了!你看他!每晚睡觉,脚不洗就去睡了!哪怕脚上沾牛屎。他气不死人,他不罢休!我是忍他,你们把书读出来了,由他去!”
秋夜朦胧,秋虫鸣啼。月亮已经偏西了。村里人大都睡了,志成家猪圈里的猪嗷嗷地叫。
母亲提着桶高一脚,矮一脚地走,边走边骂。猪听见她的声音嗷嗷地叫得更厉害了。志成立刻用火点干篙去给母亲照亮。
“妈,你别走!让我给你照亮。”
“习惯了,我摸得着。”
赵志成点着竹篙去照亮,母亲用破木瓢给猪喂食,瓢漏水,猪又不时伸过头来接食,咬住木瓢不放,猪食荡得一地。母亲用瓢打猪,嘴不停地乱骂。
“一年喂猪累死人,也气死人了!明摆着喂猪不值几个钱,一年的油盐钱糊不上,还送你们读书要钱去哪儿找?你叔还常发牛脾气,他吃了饭就睡了,哪管我喂到天亮也装着没看见。没有水了是你妈自己挑,没有猪菜了,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是你妈自己去抓,晚上累了还要来砍了煮,还要摸着喂。你现在回家来了,我要轻松一点。”
稻谷收回家,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