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郡,旧置瓜州,统县三,户七千七百七十九。”——《隋书·地理志》
几日后,裴正与龙氏女渡过甘泉水,进入敦煌城。
这是一座起于沙洲的神奇城市,敦煌因丝绸之路而起,因中西往来的商旅而兴。隋王朝时期,由大臣裴矩悉心经营后,敦煌成了名震天下的大都会。
敦煌城总体呈长方形,城墙之外还有一圈叫做羊马城的建筑,有西、北、南三门,与中原地区的城池不同,敦煌城由对角斜分成两半,左半边叫做子城,主要布置官府衙署,右半边叫做罗城,是居民区,城内主要干道为甘泉大街。
裴、龙二人穿过羊马城,在南门处勘验过所后被安排至静恭堂落榻。
因有任务在身,裴正打算只在敦煌歇息两日,时间紧迫,他要在除夕前赶回洛阳城。
与裴正同行的女子是焉耆国的龙氏药师,此去是给大隋皇帝医治寝疾的。
过大斗拔谷后,皇帝杨广寝疾复发,整夜难眠,法师济阇梨进言说在焉耆国有龙氏药师,懂得神奇幻法,可以催眠。于是杨广命千牛备身裴正、齐华二人前往焉耆国邀请龙氏药师入隋,结果半途中齐华不幸染病暴卒,裴正只得独自带上龙氏女东行。
安顿好龙氏女后,裴正回到房舍取来战友齐华的骨灰,将其交给寺内僧人,请求他们帮忙诵经超度。
交代完这些后裴正回到吏舍烧水沐浴,刮去胡子,洗掉了身上的血腥气,做完这些后裴正换上便服去往寺庙大殿静坐。
裴正虽成长于沙门,却奇异地不信佛,静坐冥想只是习惯,因为这样可以暂时逃避纷纷扰扰。
两刻钟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裴正的冥想,裴正睁眼,一个小沙弥神色匆匆地朝自己走来。
“张善人,户曹刘老吏有事找你。”
“敦煌户曹?何事找我?”
“这便不清楚了,但看刘老吏的样子,似乎很着急,张善人现在若空闲,还是亲自去户曹公廨走一趟吧。”
裴正暗忖,在敦煌南门处勘验过所时,有个清瘦的老吏曾反复校对裴正的过所文书,并询问了许多关于旅程之事,莫非那人就是刘老吏?
由于皇帝患有寝疾是秘事,不宜外宣,因此出行时裴正用的是化名,叫做张虎。
难道身份被此老识破了?裴正带着疑惑前往户曹。
敦煌郡公署就在静恭堂正对面,两座建筑相隔不足百米,户曹设在衙署内部,过衙署桓门后可见正印官的办公大堂。
大堂前有四方阔院,院东西各有两庑,分别是刑、工、民、吏诸曹的公廨。
因出入敦煌城的商旅太多,户曹公廨每日都是人满为患,全部拥堵在衙署里不好管理也有碍观瞻,故此又在衙署照墙旁侧摆了两张高脚方桌,做了一个露天办事处,每日派两名实习期的经制吏打理事务。
远远望去,各色人等在公廨大门外排成了长队,队伍尽头一人反面而立,满脸堆笑地朝裴正招手。
果不其然,正是那南门老吏。
“张大人,这边请。”
老吏没有带裴正去户曹,而是直接将他带到了位于衙署西院的库房区,用来保存档案的架阁库就在这里。
刘老吏掏出钥匙打开了架阁库大门,一股书卷与墨水的香气扑鼻而来,而后先后入室,裴正不知对方为何将自己带到此处来,正想问时,那刘老吏忽然拜道:“裴大人,先前在南门处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
裴正脸色一冷,立即露出了戒备的表情,这刘老吏口称“裴大人”,想必他已经识破了自己的身份,但这一介老吏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不等裴正发问,刘老吏便从架阁上取下一封密信。
“大人莫疑,小老这里有东西要交给大人。”刘老吏将信交给裴正道,“这是洛阳来信,说是急件,请大人查收。”
裴正接过信件却不着急拆开,问道:“何人来信,你又是如何看出裴某身份的?从实说来。”
“回大人,洛阳信使只将此信放在了馆驿,这些话都是驿卒转达的,说是如果碰上一个佩带千牛刀,名叫张虎的武卫,那么就是裴大人您,请小老务必亲手将此信交给裴大人。”
“哦?”裴正将视线转向了信件,信封上未书台启,圈写着一个密字,代表这是一封密信。
往焉耆国拜请药师是机密,而这封信能精准无误地送到裴正手里,代表它至少出自禁中,想来事情应该不小,裴正当即仔细检查了信件的腊封处与密件缝合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