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同样拥有画面阅读能力、知识面和抽象理解能力的人,我也不认为真的有人能够完全看懂这部作品。
因为这部作品是【宫崎骏的一生】,而没人能够完全的、巨细无遗的评价他人的一生,而他人的人生本就晦涩难懂,就连经历过人生的【自己】也无法说情。
曾经我也进入过这样的状态去写一本书,写出将我自己的所有都浓缩在一本书里的作品。
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如此佛系。
在这种状态下的创作,每个人的人生里可能就仅有一次,因为到了这种状态的时候,所有的写法、人物和剧情的编排技巧完全都是混沌的,是完全出自于本能的。
是【我要这么写】,但为什么要这么写,我也很难说出来为什么。
因为这是【本能】,也是【人生】。
人很难用简单的话来评价自己的人生,而将【自己的所有】用于【创作】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因此从写出那本书开始,我觉得我未来往后都无法再创作出能够将我的【精气神】和【所有】都灌注在其中的、我人生里堪称最棒的作品。
所以我对现在这部《这特么是观影体》的看法其实十分乐观。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
现在的宫崎骏先生认为即使是母亲死亡以后,他的母亲也一直在帮助他成长。
我对此感同身受。
因为我写出那本【最棒的作品】的出发点是为了纪念一位同样和我身为作者,却意外猝死的朋友,这让我在创作那本书时有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到了睡不好觉、夜半因为小说而惊醒、心脏开始感到刺痛的程度。
最终担心我因为写这本书而重蹈我朋友的覆辙,最终只能宣布遗憾停笔。
因此我不会说我看懂了这部作品,也不会推荐任何人去看这部作品。
我只会说这部作品是宫崎大师最好的作品,但不是任何人都能看得懂的作品。
当然。
既然透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而看到宫崎骏的人生,看到自己曾经的人生,也聊到了这部《观影体》的作品,那我也会发表我对这部“观影体”作品的看法。
因为上面曾经说过,我对于这本书其实非常乐观。
其实这本书能走到现在我是很意外的。
虽然我在创作之初给这本书定下原定七卷的祖略大纲,只是规划了一下大概要去什么世界就开始动笔写这本小说——但我在写这本小说的创作之初其实并不看好这本小说。
应该有从这本书刚刚上架便观看完这本书的读者见过一些读者发表过诸如此类的评价。
【第一卷的故事是最完整的,苏宏的旅途在第一卷完结以后就结束了。】
即便是现在新进来看的读者也会发表“【第一卷】和【第二卷】是最好的,但是【第二卷】的后面就是一坨,作者明显兜不住”的评价——最新的这类评价还是在几周以前出现的。
我来告诉大家这些读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根本就对这本书的成绩没什么期待,也不觉得这本书能成功的写到后面的故事,所以第一卷的故事,是我抱着【即便我写不到后面,那怕仅仅只有第一卷也是完整故事】的想法而创作的故事。
因此大家会说第一卷写得好,棒棒棒,第二卷故事节奏好且跌宕起伏,但是最后兜不住变成一坨而且神头鬼脸十分装逼,我c你m傻逼作者自嗨。
而第三卷和第四卷绝大多数人的评价可能都是裹脚布,越看越长,越看越臭,以至于单个世界太长导致读者看着看着就失去兴趣。
我知道吗?我当然是知道的。
因为每天的后台数据会说明一切。
因此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自然也因此不断有读者质问过我“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不将这个故事写得更加通俗易懂”。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表达这本书【写的不好的地方】,但是追根究底就是这些读者指责我对他们不够负责,没有将故事直白且简单的讲述下来,尽量让所有观看这本书的人能够理解【为什么这里苏宏会这么做】【为什么别人会这么做】【为什么这个情节会这么发展】【为什么我都已经说出我们不喜欢这种故事还要一意孤行的继续写下去】。
还有人一直用“苏宏就像是我的孩子”为理由而试图攻击我,想要以“孩子论”来试图证明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迫害“苏宏”这个角色而存在的“心理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