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进听出她在赶人,不着痕迹的皱了皱眉“那你好好休息吧。”
说完走出门又帮她把门关上,临走前他无意识的又在门上的玻璃口看了她一眼,神情中带着林今安看不懂的愧疚。
前世他和林佳佳不择手段加害她的气候,林今安都没见过他有什么愧疚感,这次他们还没到那份上,所以林今安实在看不懂他这点愧疚是从哪来的。
因为这次绑架,他二人连累了她?
不,肯定不会,像沈文进和林佳佳这种人从来豆觉得别人为他们付出是理所当然,别人为了他们受伤也无可厚非,总之总是站在制高点等着别人付出的人,什么愧疚感恩报答对于他们而言比笑话还可笑。
林今安甚至能猜到若是将来有人问他们为何遭绑架,若自己不在场的话,林佳佳能黑白颠倒的把自己被他二人拖下水说成自己拖累他们。
……
沈文进能感觉到林今安从一开始就对他抱有敌意。
媒介与男性气质、男性身份建构的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才逐渐兴起。随着男性气质研究的深入与“霸权的男性气质”16的提出,学者多关注各种媒介中男性气质与男人形象的再现以及男士观众的收讯议题,尤其聚焦于消费主义如何型塑媒介中男人形象,反映出西方学者广泛讨论的“男性气质危机”问题。如苏珊·法鲁迪(Susan Faludi)就对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物质追求所引导媒介塑造雄健的、权威的、肌肉感的男士形象问题别有洞见,她的研究发现现代社会对一个普通男人来说比女人更受压抑和限制。她一针见血地指出:男人和女人一样都成为了消费主义文化、外貌和魅力的牺牲品17。当今对于男性气质及媒介研究的关注点,罗萨林·吉尔(Rosalind Gill)更上层楼,她在论著《性别与传媒》中系统概括了男性气质的媒体建构:一是研究媒体中对男性气质的狭隘表述及其潜在危害;二是在过去20余年内视觉领域对男性身体充满色情的理想化表现的演变;三是媒体中所建构的男性气质新形式,如“新男子”(New Man)、“新小伙”(New Lad)及“都市型男”(Metrosexual);最后为媒体对“男性气质危机”的影响18。当下的全球学者在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的研究中并非仅仅如早期学者那般简单笼统地得出妇女是牺牲品或受害者结论,而是将社会性别的关键要素作为权力关系的一部分,探索其如何交织在传播结构(由社会结构主导)之中发挥作用或者被遮蔽为隐性力量参与权力运作。
中国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起步较晚。受益于1992年至1994年对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的筹备活动,中国妇女学研究者、妇女活动家和媒介记者有机会参加各种国际媒介与妇女的专题论坛,此后,中国学界通过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引荐社会性性别经典译丛、开设社会性别平等工作坊等方式逐渐铺垫了中国本土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进路。英国卡迪夫大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可谓全球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期刊重镇,而中国大陆的《妇女研究论丛》学术期刊和台湾大学发行的《女学学志:妇女与性别研究》期刊都为本土研究积累搭建平台。在传播学与社会性别理论的全球旅行进程中,落地中国产生了跨学科的创造性、融合性生长力量。中国学者就这一既边缘又前沿的论述领域,融会贯通地消化西方学理,并进行一系列深刻的中国在地经验的实证积累与理论提升。总括如下:其一为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的结合。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学说两者因对社会权力分配、不平等与压迫性的共同关注促成彼此联袂合作的趋势日渐明显19,把议题置于政治经济与性别等因素的交叉分析中,对考察妇女以及少数社群的媒介再现与近用权不平等背后交织的多重压制力量甚有拓展与深入的意义;其二,研究不仅包括妇女的媒介使用与女性气质的再现批判,也探索男性气质在媒介话语中的生产,用经验研究不断突破议题的局限,洞察男人、女人因处于不同的社会位置而受制于多重权力关系操纵的主体性经验,而男人也不完全是父权制的霸权拥有者,他们之间的权力等级关系仍然充满多样性。例如笔者研究中国大陆的男性时尚杂志与男性气质的建构,并未止于文本的符号和语言学分析,而是进一步考察本土的媒体生产逻辑与全球传播产业跨过扩张的脉络20;其三,引进民族志的田野考察方法,在媒介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全部流程中观察传播的动态情景与不同社会性别主体的交流,突破实证主义静态研究取向的限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