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年间,江南人蔡小山进京参加武举会试,却因科场腐败而落第。
蔡小山虽满怀怨气,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回江南老家,然而一过长江,他却觉得无颜再往前走,加上心中愤恨难消,干脆召集一伙好汉,在崇山峻岭间觅了一处险要地带,做起劫富济贫之事来。
数年后,蔡小山的山头早已出名。当地组织军力曾围攻数次,皆大败而归。巡抚为此震怒不已,下令知府杨大人牵头,召集四县军士乡勇来攻,务必攻破山头,捉住蔡小山。
蔡小山自知不敌,就没让大伙儿做无谓的抵抗,官军从西边来,他们朝东边逃,各自作鸟兽散。杨知府率众军士一路追杀至三十里外的栗山附近,仍不见蔡小山踪迹,不禁气急败坏。这时,师爷劝杨知府说:“栗山以前是草寇盘踞之地,蔡小山极有可能会逃入栗山。”杨知府觉得师爷言之有理,便带着大伙儿直奔栗山。
四更天时,栗山深处,一阵火光冲天,后面的兵士不知缘由,人心不免骚动,但很快前头便传来消息,说蔡小山果然躲在栗山的一间茅舍中,知府大人趁其不备,让人堵住门窗,施以火攻。
天亮时分,大火熄灭,杨知府派亲信去茅舍收拾蔡小山尸骨,却意外觅得一男一女两具尸骸。杨知府先是一惊,转而大喜,扯开嗓门往后方喊道:“蔡小山及其压寨夫人,都已被大火烧死。大家这就可以回去庆功领赏了!”
众人听了个个欢呼雀跃,纷纷称赞知府大人英明神武。捕盗的烽烟就这样熄灭了。
第二年的春天,城里来了个口才盖世的说书人,侠义、公案、演义、逸闻、鬼怪……张口就来,你只要给钱,他就说不停,人称“倒箩筐”。
这天,倒箩筐大张旗鼓地讲起了之前活生生的一桩大案——蔡小山金蝉脱壳,杨知府瞒天过海,引来了不少人的围观。
倒箩筐绘声绘色地说,那日,蔡小山自知寡不敌众,早就做好散伙逃命的打算。他平日人称“蔡黑胡”,只因一把乌黑茂密的络腮胡子格外醒目,那天也匆匆剃了个精光。这还不算,他又从床底取出一套官兵制服换上,等到山下四县军士乡勇一齐杀到,他也不逃,找了个机会,趁势混入官兵队伍,来了个浑水摸鱼。
杨知府一路穷追猛打,意在捉住蔡小山,却不知蔡小山一直扮作官兵远远地跟着。等到杨知府听从师爷建议,杀入栗山,仍不见蔡小山踪迹,觉得无法向上头交代,方才慌神。
这时,杨知府见栗山深处微微有烛火从一间茅舍中透出,便向师爷打听这山中所住何人。师爷回道:“栗山如今正是野栗子成熟的季节,这里面住的八成是外地来的叫花子,在这儿搭了个茅舍,住了下来,专采野栗子吃。”
杨知府转了转眼珠说:“你胡说八道什么?现在躲在茅舍里面的不正是蔡小山吗?”
师爷顿时点头会意道:“大人好眼力!听说这蔡小山武艺高强,我们该如何是好呢?”
杨知府道:“先堵住门窗,再用火攻,烧死他。”
就这样,茅舍里面的人被活活烧死了。
倒箩筐说到这儿,台下有观众起身反驳道:“你胡说!大火熄灭后,茅舍里捡出的明明是一男一女两具尸骨。”
倒箩筐回道:“你急什么?我还没讲完呢。栗山那间茅舍,原本的确是叫花子住的。可栗山是什么地方?那以前也是绿林好汉的栖身之地啊,蔡小山对那里神往已久。有一回,他闲来无事,就去那儿游玩。栗山很大,他转悠半天,饿得直发晕,气都喘不上来。一个叫花子见状,就从茅舍里拿出自己采摘的野栗子给蔡小山吃,蔡小山很感激那叫花子,就将其带回山寨,当自己的随从,那间茅舍就此空了出来。后来从外地来了两个流民,是一对老夫妻,无家可归,就住那儿了。所以,知府当年放火烧死的那两个人,就是住在茅舍里的那对老夫妻,根本不是蔡小山和他的什么压寨夫人,蔡小山压根就没娶过老婆……”
倒箩筐还在滔滔不绝地讲着,突然冲过来几个衙役,不由分说将其带回了巡抚衙門。
原来,巡抚听下人报告,倒箩筐在讲蔡小山的案子,又是疑惑又是震惊,便差人将倒箩筐带到眼前,问他到底是信口开河,还是真有其事。倒箩筐回答说是真有其事。
巡抚沉思道:“这其中曲折,你一个说书的又是怎么知道的?”
倒箩筐冷笑道:“其实我不是说书的,我就是蔡小山!说书场上所说之事,都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巡抚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高大的汉子,怒道:“蔡小山是什么人,你也敢冒充?你若真是蔡小山,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