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士在没有活干的时候,身份要么是农民,或者是一些小商小贩,又或者是一些到处蹭吃骗喝的混混。
这些人做法的时候不讲究,手上的家伙事倒有板有眼的,那由青铜做的铃铛都是随便找个铜匠手工打的。
所谓的桃木剑到底用的是啥木料也不好说,谁家有个丧白事可能就穿了条白色破汗衫来了,裤腿子上兴许还沾着水泥。
在一些丧事上,一些半吊子道士做完所谓的法事后,就都有说有笑地去宴席上喝个脸红脖子粗。
吃完之后,又继续一手扯着鸡腿一手摇着铃铛绕着棺材板继续念那带着浓浓口音,还教人听不懂的怪话,美其名曰超度亡者。
这些道士通常不止一个,而是有很多个,吹唢呐的,敲鼓的,敲着打着每逢一段时间,再一起开口唱着念着,显得煞有其事的样子。
更滑稽的是,那些其貌不扬的道士,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眼熟,因为这不是昨天还挑着二百斤玉米棒子走十公里的山路的隔壁村大叔吗?
这些隔壁村的人,平日里各忙各的,有活的时候,便互相齐聚,这外快便开始挣起来了。
既然是团队合作,那就有个分工,还得是分个三六九等。通常是四人左右的团队,其中所谓法力最为高深的,也就是手中拿着个桃木剑,腰上挂铃铛的,是团队老大,就是阴阳师。
在这个组合里,人们一般称他为“一手”。
好的一手通常是半路出家的道士,这是真在道观里拜过天师,有真材实料的人。
但这些道士,多数时候忍受不了道观里清贫枯燥的生活,又想念人间烟火之气。
于是,这些道士又脱离了道观,回到凡尘,并用自己在道观里学的一手道术谋生,毕竟手艺不能浪费了。
一手要负责操办整场法事的大头,比如画符、算时、点灯……以及做些传统过场。
他们会念咒,反正看的人也听不懂念的到底是啥玩意儿。讲究点的会穿道袍,那纯粹就是个道具,随便找个二手市场就能淘来。
除此之外,还有二手。
就是负责给一手帮忙的,二手也不是简单人物,通常负责打鼓,帮一手递东西。
至于三手和四手,主要就是敲锣打鼓,哼哼唱唱,烘托悲戚的气氛,这些人通常只学过点皮毛。
或者是由一手带出来的,他们也被称为帮腔。
乡下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经常给人做三四手。
这些三四手,既没师傅也没系统学过道法,但在一些一些小法事场子里,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其中有不少人都是每次有人做法事时,他们就在旁边看着,看得多了,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搞明白了那一套。反正就是跟在一手后面哼哼唱唱就行。
虽然这一行看起来很乱很不成规矩,但想要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毕竟老百姓也不是那么好糊弄,这些人兼职,算是半路出家的野道士。
他们要做的事情,都是有一套严格程序。
一是法事程序,必须要严格按照顺序来,不能乱。且每场要念的经文也要背得滚瓜烂熟,包括什么舞步手势,锣鼓套路,乃至行腔板眼都得精通。
一句话,即便是装神弄鬼,也要比阴阳师还要精细周到,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整得煞有其事的样子。
二是位置不能出错,要高垒起三张桌子,上面供着三清祖师,中间供方神,下面便是鼓座。
居高临下,一目了然。
“破孝”什么点,“关灯”什么点,“游殿”又是什么点,只要鼓点不错,唱得有板有眼,帮腔得有声有色,全场便火爆跌宕,神气精彩。
这种场子最有氛围也能让失去亲人的人家心里得到安慰,甭管真假,至少能求得一个心安。
不过也会发生一种走神忘词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二手来提醒,而且是神不知鬼不觉,天衣无缝,反正能瞧明白的人几乎没有,大家也都图个热闹。
这些环节里,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游殿。
这个时候,大人们往往会把孩子们赶出去,可是这种场合对于孩子来说,又十分具有吸引力,大部分法事都是这般进行的。
先是打鼓地坐下,敲七下鼓边。
先是打鼓佬就座,敲七下鼓边,紧接着各乐手也开始上手,先打个跑马、上香、献水、亮灯、呜炮、锣鼓……转而就打三阴三阳。
阴阳师头戴道德冠,披三清袍,登羽靴,执铃拿牌,挂三须柳,抛五色纸,放七百个小鞭炮,飘飘登坛,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