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能定下这样身份的亲家,虽然对方家境不好,可就凭着这秀才闺女的身份,就足可傲视整个村落的媳妇了。
齐氏有心给家里挣脸面,对于亲家的家里条件自然看得不是太重,甚至为了好看,特意偷偷另外准备了些东西给儿媳妇当嫁妆,好不至于抬进来的时候不像样。如今的贾家对于银钱实在是宽松了许多。说句粗鄙的话,那就是不差钱!就那些产业,每年就能有近百两的出息,若是在加上兄弟几个出海,过年进京卖海货,或者是其他零星的收入,一年大致上有一百五十两上下,这样的收入她自然是手头松快的很。甚至还盘算着,接下来三年里,家里孩子不打算科考是不是将用在科举上的银子再拿出来,去多买一点好田地,好让未来家里每年固定的出息更加丰厚些。
虽然说这村子里如今也有好些人家在银钱上甚至比贾家还多些,有些一心从商的甚至在镇子上都有了店铺,可真论起社会地位,还别说,还就是贾家更好些。齐氏在经过这么多年之后,那种钱一到手,就要立马花掉的习惯也改了好些,不再是以往那样战战兢兢,就好像钱多了就会烫手一样。养移体居移气,齐氏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气度。
“老二,你明年真不去试试乡试?“
和齐氏盘算田地不一样,这家里兴哥儿别看只是个吊车尾的秀才,却对科举最是上心,当然这上心不是对自己,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能考上秀才,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还不知道是哪里得了运势的结果,可是二弟可不一样,那可是前几名,这样的成绩,若是在乡试的时候运气好些,得个举人真是有可能的,若是那样,自家田地可就不用交税了。他怎么可能不心动?
贾训合上手里的书,对着自家大哥笑了笑,说道:
“我盘算过了,就我目前的本事,实在是勉强的很,还不如不去受这个罪的好,我想过段时间去书院附学一阵子,听说西山书院的夫子是老举人,那书院还曾出过进士,想来必定有不凡之处,去那里学上一阵子,三年后去乡试也多几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