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合作的不错的同伙,阿玉相当的讲义气,趁着皇帝不注意,偷偷告诉张诚,在翰林院藏书阁,有一本根据马可波罗口叙而成的游记,而且还是元朝时期,根据口述记载的游记,里头有他想要的。
历朝历代,估计也没有那个王朝的太监像是大明的太监这样的有知识有文化了,人家可是有读书堂的,而能做到大太监的,多是资质不错,学问比不过那些老翰林吧,比一般的秀才肯定本事些,说是有举人的才学都可以了。这样的人真寻到了那本书,你说,这脑子能反应不过来?不说别的,光是里头将倭国称为了zipangu,翻译过来就是黄金之国的那一段,就足够让他们明白了好不。
更重要的是,在游记记载中,人家还明晃晃的说倭人宫殿的屋顶是用纯金盖的,地板上铺着的黄金也足有两根手指的宽幅那么厚。许多房间内都摆有很厚的纯金小桌,窗户也用黄金装饰。
即使这些可能是假的,夸张的,那么说日本有一座寺庙有一个十丈高的大佛完全由黄金铸造而成,总不会差太多吧。就是大明,给神佛镀个金身都常见的好不。至于将倭/国称为银群岛,说倭/国银矿数不胜数,有露天连绵的山脉俯身即可取的银沙。嚓,即使不相信,也妨碍爱财的老太监流口水畅想一下吧。
而张诚畅想了,能不告诉皇帝?在皇帝没想通的时候,及时的贡献点知道的,那可是很有脸面的事儿,最起码说明他知识面广对吧。而这一说……你说爱银子的最近抄家都快抄出节奏的万历皇帝会怎么想?
“咱们如今金银比例,多是一两金对7两银,偶尔金价上浮,还会涨到8两银,这么一算,若是往倭国兑换,这挣得,确实不少,只是这样一来,咱们这这银子可就缺了。朕回去想了想,你小子肯定没存什么好心思,赶紧说,你怎么想的?是不是又有什么挣钱的法子了?”
对于阿玉,万历皇帝觉得,这小子真的是个人才,虽然也贪财,这个看他一个劲的折腾就知道了,对于挣钱,那是相当的有兴趣。可有一点好,那就是他再怎么折腾,却从不做出格的事儿,不但不出格,还尽力干点能让更多人得利的事儿,从这里就知道,这小子那是相当的有成算,不像是个武人,处世的手腕更像是个圆滑的狐狸。可你说真精明吧,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他这出格的事儿不干,却又喜欢拉着他这个皇帝干一些画饼巨大,却阻碍不小的事儿。你说,这折腾劲,让皇帝说什么好呢。真是打不得,爱不得的。
像是这个互市的事儿,他心动吗?那是肯定的,可这互市好办吗?绝对不。那边商户能让阿玉说有钱的和江南的差不离,就知道这里头肯定问题不小,想互市阻碍绝对大,毕竟肯定会伤害那些人的利益对吧。可说不干?怎么可以,那都是朕的钱,怎么能让那些不法的,偷着走私的人挣了?再说了,谁知道他们都走私了点啥?说不得还会来一波抄家,给他们醒醒神呢。
可这事儿真要办起来……即使万历是皇帝,他也有点想龇牙,这会造成多少官员的动荡?会折腾出多大的案子?甚至这抄家……钱是好的,再多他也敢抄回来,可……万历皇帝感觉自己爱财的名声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
再说这个金银比例的事儿,这是说倭/国吗?皇帝就是再怎么信任阿玉,也忍不住想到了海禁上,想到了海禁,就想到了以往说起的东南沿海那些海商,想到海商,就容易想到那些不是倭/寇的倭/寇……一连串的全是问题,你说让皇帝怎么想?阿玉这是帮着开海派张目了?不管是不是吧,可皇帝还是心动了。一比五啊,要是换过来,那能挣多少?
“也没多想,呐,陛下肯定觉得臣这是支持开海的那些人了,不是臣说啊,这是不是真的,臣不知道,该不该开海,臣没得过好处,也不懂。只是臣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支持开海的,那都是内陆的人多,而支持海禁的则是沿海的。陛下,您说这里头若是没有利益,他们能掐起来?”
这是实在话,支持开海的,那肯定是他们吃不到肉,所以想掀锅,而支持海禁的,自然是想独占好处。而这能闹这么大,利益肯定不小,若是这样,这比例……或许还真是真的。万历皇帝这个这么一想脑子不但是清晰了,人都有点激动了,这是什么,这是天上掉银子啊!
“那这银子……就是没这银子不足的事儿,运过去也不方便啊。”
“哎呦,我的陛下唉,干啥运银子?既然海商能挣钱,那就说明咱们的东西人家很需要,咱们直接拿东西换不就成了?先换金子,金子多了,银子涨价了,那再换银子,朝廷轮着来铁定挣钱。真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