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对了,这年头没玻璃窗。
除了这血性的问题,喜欢上了暗中操纵出手的阿玉又寻人给阿斗出了个招揽人心的好主意,那就是建立英雄祠,为那些为国征战的将士立祠这事儿吧,说起来自古就有,只是很多那都是人家自发的,多是功劳大的,怎么都磨灭不了的,一般的寻常将领,都没这个待遇,如今呢?在阿玉的招呼下,虽然普通的兵丁依然是被忽略的一群人,可好歹校尉以上的,终于有了点待遇了,好歹能在某些名将,重臣的后头,有那么一块小小的牌位了,这么一来,你说这人心会成什么样?
反正阿斗这一招一出来,就又一次的将了其他两国一军,不得不在后头跟着也开始干这么一个事儿,不然他们都担心,这自家的兵将会不会临阵投降了。你说这事儿整的吧,真的是让很多人都很无语。这所谓的校尉什么的,好多都是招揽的寒门炮灰,这么干,他们真心不怎么愿意。
他们愿不愿意反正都干了,而阿玉的目的也达成了,那就是从根本上提升了武将的地位,在百姓心中,在武将自己的心中,分量最起码比以往上升了好几个台阶。虽然入了祠,这家族什么的,得利有限,可名声上呢?那收获绝对是大的,即使还不能和世家相比,可也绝对号召力不小,而有了这样的号召力,以后面对文人压制的时候,对于底层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反击的底气。若是这样的事儿能多持续干些年,形成一定的规矩什么的,那以后文武相持也不是不可能的。到底,汉是以强而亡,有民众基础的对吧。
除了干这些长久谋划的事儿,阿玉其他的事儿干的也一样不少,比如书册。作为一个知道战乱对文明断层危害的后来人,制作出了新纸张,开创了新式书册装订的名士,收敛书籍的事儿,那真是一刻都没有停过。甚至为此,不惜去各个名士,世家那里交换,以求能丰富藏书。除此之外,还将自己的纸张,书册一并带去,讲述他对于建造藏书楼之类的计划,给这些世家洗脑,以求更多的人加入到互换书籍,建造藏书楼,增加书籍流传数量的大业中来。
阿玉这样的行动在别处有多少效果不好说,可在东吴,绝对是带动了不少人,前头就说了,这年头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可见这只是垄断有多严重,而这知识能形成垄断,同样也反应出了各个世家对于书籍的重视程度。有这样的一个相互都能得好处,多些书本,多些底蕴的大事儿,只要稍微开明些,都不会抵制。就是有不舍得自家书籍外传的,也免不得因为贪别家的藏书,而做出一二的妥协来。如此一来,你说,这效果会怎么样?反正就阿玉知道的,认识的人家里,七八成都陆陆续续的加入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