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啸天是老实人,可是老实人有时候更好办事儿,比如这一次的事儿,他感觉要是有了曲三一同搬家,日子能更好过,也考虑了一下曲三在这里也不过是一个人住,没什么牵挂,所以很是直接就和自家媳妇商量了一下,能不能劝着曲三一同走的事儿。想要结合一下两个人的意见,李萍脑力更好些,不然这一个女人在原著中也不至于能在逃亡中存活下来,所以她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上,那就是如今杨家兄弟没了,包惜弱成了寡妇,要是曲三跟着一起走的话,会不会因此惹出闲话来?
人们都说宋代对于女子贞洁什么的很是看中,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可是有一点大家却是不知道的,那就会其实从北宋开始,这寡妇在嫁的事儿,还是很普遍的,没什么太多的舆论压力,所谓的程朱理学在宋代,不过是刚刚开始有人吹捧,有那么几个卫道士,还不到全民皆遵的地步,倒是在明朝之后,在这方面反而更加的注重了,缘由很简单,谁让人家是朱家天下呢,谁让人家把朱熹当成了祖宗来提高自家地位呢,这么一来,自然全力奉行这一套理论了。倒是在宋代,喷子们骂朱熹伪君子的更多些。
所以人家李萍在这事儿上,最多想的只是闲话问题,想着的是人家包惜弱好歹也要给杨铁心守孝三年,这期间不怎么方便,对于将来是不是改嫁没有别的什么想法,甚至还会提出要是包惜弱真的改嫁,这曲三虽然人不错,本事也不小,可就是个瘸子,是不是会不怎么合适。
郭啸天显然一开始没有想到这一点,听了这媳妇的话,心下有些犹豫了,虽然杨铁心是爱闯祸,虽然这兄弟是牵连了家人,可是毕竟还是兄弟,想想这人刚死了没多久,要是这时候就传出些什么来,还真是有些对不住,可是不用曲三跟着吧,他自己也感觉,真的是挺吃力的,更不用说,要是真的不让包惜弱改嫁,那将来自己一个人,养两家人,两个孩子,似乎也实在是吃不消,如此一想,索性就准备把这事儿直接全给曲三说说,让曲三自己做决定。
看看老实人做事就是这么牛,你说放到别人身上,谁会这么干啊!这不是让人尴尬吗,你这是真想让人家和你们凑一处走呢,还是想赶人走啊!可偏偏他也是遇上了牛人,人家曲三是谁,那是黄药师的弟子,东邪的名号可不是随便给的,人家能有个这么牛气的名头,可不就是从不怎么看重礼教,为人更随意里出来的嘛,即使他这些弟子一个个在尊师重道上,似乎没有什么继承他这一个性子的迹象,可是在别的事儿上却还是很看得开的。
所以曲三在听到郭啸天的一系列考虑,顾忌之后,倒是反而很是爽朗的笑了起来,这可真是难得,这时候,居然还能这么笑,可见他心里对于郭啸天如此直接的高兴态度了。
曲三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笑得这么欢快?他能不欢快嘛,从一开始他就没往人家包惜弱身上想的念头,纯粹是想着能结伴,能大家一起过日子,能相互帮衬而已,可不想人家倒是比他自己想的更周全了些,连着他的终身大事儿都想着了,可见人家那是真的把他放在心上了,是真心为他想,他能不高兴?
至于将来的事儿,这会儿曲三也没有什么可说的,说他一定和人家包惜弱扯不上关系?这个还真不好说,最起码人家曲三对于包惜弱这个人还是很肯定的,从这个女人在发现自家出事儿之后吧,立马果断的上门寻求帮助,避到山上起,他就觉得这个女人不简单,再看在处理救人的事儿的时候,那个利索劲,家产说卖就卖了,就能知道这是个聪明女人,办事儿知道轻重缓急,这样一个女人,据说还识字,女红好,还懂一点医术,这样周全的女人,以前没忘那个地方想也就罢了,如今有人都点破了,再说什么没那个念头,没有那个可能,这才是傻蛋呢。至于名声什么的,他倒是不在意,只是从包惜弱的角度去想,不得不多想想罢了,只是这也不是不能解决的。
所以曲三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在把这想法吧,索性和包惜弱把这事儿挑明了,说清楚,听听她怎么说,要是将来有改嫁的念头,甚至觉得将来改嫁的时候他曲三也不是不能考虑,那么索性从一开始,搬家的时候吧,就以两口子的名义,如此一来不但方便搬家后隐藏行踪,也免得寡妇门前是非多的事儿发生,最要紧的是,这孩子出生的以后,也少了好些的麻烦,遗腹子什么的,在外头不受待见的多了去了。
至于曲三自己,他老实的表示,只要包惜弱不嫌弃他是个瘸子,那么当个便宜爹什么的,他没有什么意见,反正他也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典型,没什么家人的麻烦,更没有人将来给她们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