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太傅卢植叫人把巨鲇剖成两半,两条鱼须送到了御膳房,半条鱼分到帝国各部门。至于另半条鱼,卢植放出话去,三天后要进行一场知识竟赛,洛阳各酒楼都有资格派人参加。前六十名能分到鱼。
关于竟赛的细则,卢植只说了三条。一是题材范围是帝国的南下和南方开发。二是由洛阳太学出题和组织评判。三是参加竟赛的可以是酒楼掌柜,也可以是食客,享受帝国食秩的官员不能参加。
太傅卢植不愧为文武双全之辈,还会摆弄议题的炒作。先让官员分了鱼回去算是题材的热身。试想,半条鱼分给官员,也只能分到很小一部分人。这鱼尽管巨大,半条鱼也只有四五百斤,如果按两斤一份,也只有两百多份。
那些分到鱼的官员肯定觉得这是一份荣耀,管它好不好吃,牛皮肯定要吹的。这可以吊足洛阳食客的胃口。
当然,太傅卢植的最终目的不是美食,而是让帝都居民了解南方,认识南方。这也是天子分鱼给洛阳食客吃的本意。
长期以来,汉人的重心一直在中原。春秋战国时期,既使是强大的楚国人,也被中原人称为南蛮子,南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原也确有傲视天下的资本,仅南阳一郡就有两百多万人,实力与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相当(农业文明时期,衡量综合实力用人口是比较恰当的)。
现在大汉帝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不南下,不大规模开发南方,中原的土地已养活不了日益增长的人口,这对帝国来说,是一件十分凶险的事情。
大汉帝国已组织了两拔南方开发,中原豪族也积极响应,现在中原人对南方已不再陌生。但中原人心目中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还没有根本的改变,南方在他们心目中的定位还是与归附的游牧部族差不多。
必须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南方,让他们认识到帝国的出路在于南方。
可千万别小看这些食客,他们没有官员身份的拖累,也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思想比较自由。他们既了解帝国的上层政治,也了解底层民众,他们平时的一些议论传播很快,甚至能挑起一个又一个的热点,是民间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植的这一招把洛阳人充分调动起来了,现在洛阳的街谈巷议不仅谈论大鱼,而是纷纷议论帝国的南方。既使是帝国下诏也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一些洛阳的顶级大酒楼急了,要是这次争不到鱼,以后在食客心目中的排位肯定会下降,辛辛苦苦创起来的牌子就会贬值,来不得半点马虎。
酒楼的客源一般分为两部分,占大头的是散客,也有一定比例的常客。别小看这些常客,他们吃惯了某一酒楼做得菜后,还会帮助宣传,还会把客人带来。如果争不到鱼,连这些常客也会觉得没有面子。
当然,一些酒楼掌柜首先想到的还是走捷径。现在再找太傅没有用了,决定权在洛阳太学。于是,他们纷跑到洛阳太学,打听哪些人在出题目,哪些人负责评判。都希望把工作先做在赛外,力争稳操胜券。
那晓得太学祭酒刘洪把这事做的很严实,负责出题和评判的人都被集中起来了,竟赛结束之前不准见外人。大概是卢植身为首辅,不愿做这个难人,才把这事交给了刘洪。刘洪告诉众人,既然要竟赛,就要讲个公平。让各位掌柜还是回去多了解一些帝国的南方,南下和南方开发的事情,争取中个头采。
当然,一些题目还是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去了。比如,中原的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南方的土地又能养活多少人。又如双季稻是谁试种成功的,产量如何。巨鲇生长在什么河流。掸人区已经容纳了多少帝国移民。如此等等。把题目的几个类型,主要知识点络续透露出去。
卢植和刘洪都认为,把人考倒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南方。
既然不能走后门,就只有练内功了。各酒楼就在用餐时模拟知识竟赛,要是有食客有好的题材,或答的好,酒店就送一个菜。有了采头,就把食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每一桌上谈的几乎都是与竟赛有关的事。
消息传到宫内,牛弘听了哈哈大笑。在现代,知识竟赛已经泛滥,节目主持人都变成裁判,知识已经退居其次,演变成娱乐性质的了。在大汉帝国,这可是个创举,是一种宣扬帝国南下和南方开发的很好尝试。太傅卢植真的不简单,这样的主意也想得出来。
皇宫里对这事也有议论,只是重点与外面不一样。这巨鲇是徐晃率领将士捉住的,徐晃曾是洛阳和后宫的明星,现在算是旧话重提,也要议论一番。
由徐晃又议论到辰儿,辰儿可是正儿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