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前世的楷书,字形工整平衡。
虽然部分繁体字较难辨别,但结合上下文也能猜出大概意思。
唐吉德立刻展开文牒,发现里面一共折叠了三页纸,后两页都是空白,只有第一页写着:
“南瞻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
“切惟朕有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朝夕是惴。听闻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圣僧唐三藏,远历千山,求取真经。倘到西方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
“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寥寥百十来字,但对唐吉德来说,信息量很大,可以推测出灵魂三问——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首先,他叫唐三藏,应该是一个和尚,估计还是地位比较高的那种,被称为圣僧。
他想起自己本来也姓“唐”,名字叫做“建国”——这是那个年代非常流行的男孩名——后来到了M国才改名为“DonJild”。
为了避免麻烦,他决定以后就自称唐三藏了。
第二,本子上提到了一个地名——大唐国。
他清楚记得华夏历史上只有秦、汉、隋、宋、元、明、清等王朝,没一个能和“大唐”扯上关系。说明这里的文字虽然和华夏文相同,但他肯定不是穿越到了古代。
再说了,前世的历史上哪有能像导弹一样飞行的猴子?
所以他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平行宇宙,而自己还是在蓝星上,因为头顶的大气层和太阳看起来没什么不同。
最后,这位“圣僧”是接受了大唐皇帝的命令,要翻山越岭,跑去西方取什么‘真经。
而通关文牒像是一本护照,途经西方诸国的时候需要出示,才能顺利通过……
唐三藏盯着文牒看,猴子不知何时阴恻恻地蹲在了旁边,一边抓挠头顶金色首饰周围的毛发,一边观察着他。
他陡然发现后,心中一惊,飞快想道:
“这死猴子好像一直想确认我是不是真磕坏脑袋失忆了。
“刚才故意递给我肉吃,估计也是想用破戒来试探我。
“在没弄清它和我之间的利害关系前,还是装迷糊比较好,不能让它知道我已经不是我了。
“对了,猴子知不知道取经的事呢?”
想到这个,他直接撕了一张文牒里的空白页,走到靠近湖水边草木较高的地方,解开腰带蹲了下去。
这久违的如厕姿势,倍感亲切。
猴子先是一愣,冲上去一把抢回纸,骂骂咧咧捡起封皮,将纸贴合上缺裂处,用手一抚,就凭空粘结上了。
唐三藏咋舌之余,通过猴子这操作看出了一个信息——它知道取经的事,而且也是想完成这趟行程的。
一阵清风吹来,周围的草木都矮了下去,露出低头吃草的白马,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括约肌一松,他身心畅快了不少。
与重获新生相比,被一只猴子绑架又算得了什么呢?
……
十几天后。
一人一猴走出了“两界山”的范围,进入了一个叫做“蛇盘山”的地界。
这两个地名,唐三藏是在行囊中一张地图上看到的,那上面把西行路径都标画好了,他们就是照着图上标好的线路在走。
但奇怪的是,猴子明明可以飞,却偏偏要用腿,每天还过着“朝十晚三”的生活。
早上十点开始赶路,午休吃饭一个多小时,到下午三点左右,便找个安全的地方把他和马匹一扔,然后又变成导弹飞走了。
看那样子,像极了准点打卡下班的年轻人。
当然,它每次走之前,都要找个安全之所,还会唐三藏施展“鬼压床”的魔法,防止他逃跑。
唐三藏苦不堪言,只能卧薪尝胆,努力练习大唐口语,在不引起猴子怀疑的情况下努力打听情报。
他在语言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
遥想前世,在卧底训练还没完成时,因为组织上偶然获得了一个在纽城皇后区孤儿院安插孩子的好机会,所以他才学了一年半瑛语就被赶鸭子上架送了过去。
但年仅十三岁的他,没有露出破绽,又花一年时间,便在合适的语言环境中把瑛语练得浑然天成,再无半点五川口音。
方言比外语容易得多,通过与猴子的日常交流,他很快就悟出了唐语的发音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