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阁中规矩,第六层以上的典籍不得带出阁外。
赵总管没有交代唐三藏有这方面的特权,她也不好去问,只能装作寻求参考,先把它背下来,晚上再偷偷教给唐三藏。
她背书时,唐三藏很想看看阁中最高一层的东西,于是独自溜达了上去,抱着寻宝的心态东瞧西看。
目光扫过一个个书名,他发现这一层中的功法秘术占比很低,而玄学、医术、佛道儒学等方面的典籍变多了。
他甚至发现一本历史书,里面记载了两次“三界大战”的秘史,以及关于天庭建立的记载。
不管里面内容是真是假,这都是妥妥的禁闻啊。
如果印刷几万份散布到大唐境内,只要流传开来,势必会对天庭的信仰值造成负面影响。
粗略翻了一遍,唐三藏收获了很多诋毁天庭的题材,准备等时机成熟再深入研究。
放下这本,他又转了起来,很快在收藏佛经拓本的多宝阁上看见了一个名字:
金蝉子。
这名字是标写在玉匣上的,注明此经由金蝉子所著。
而匣中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里里外外都没提到金蝉二字。
内容从始至终,都是“如来佛祖”与“须菩提”某天吃完饭后的一问一答。
这种经文属于三藏中的“经藏”,十二部中的“长行”,内容都是如来佛祖的说教以及言行,以散文形式记载,属于是绝大部分佛经所采用的内容形式。
精通正治的唐三藏认为,这些经书绝非佛祖真实的言行,就是众多“写手”按照中心思想编出来的宣传册。
之所以这么写,只因它在弘扬思想、收获信仰方面具有优越性——
一是,能把光芒聚焦在如来身上,而且不用他亲自署名。
万一错了,可以把记载经文之人推出来背锅,说手滑记错了。
二是,用“台词”表达意思,比直接“旁白”更具模棱两可的属性,几乎永远不会错。
万一错了,就是你没能悟出佛祖话中的真意。
三是,这种“伪记录片”的形式更加真实、生动。
如此来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是金蝉子用“须菩提”这个虚拟角色——亦或是佛门中没存在感的小卡拉米——向佛祖一问一答,从而写出的宣传册。
本着对金蝉的兴趣,唐三藏仔细看了起来。
“不对啊,这本经,好像与其他佛经的思想不太一样……”
他越看越感觉不对,虽然金蝉写的确系佛法无疑,但他表达的意思则与《严华经》、《楞伽经》等等传世经典有微妙的差别。
而微言大义~
这一点点差别传达的核心思想,相当于直接叫人别信如来佛祖了。
“佛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智慧和解脱的象征,可代指佛门终极境界。)
蟹特。
写出这玩意,如来不把他剁了喂狗?
对了,好像如来已经拿他喂妖怪了呀~
唐三藏看着佛经,细思极恐。
“唐长老。”
一道老迈的声音突然在旁边响起,把他吓了一跳。
转头一看,他发现有一老头不知何时走了过来,看打扮应该是此间阁老。
“哦,老施主有什么事吗?”
“老朽见唐长老碰巧看见了这本遗世独立之经,感念此乃莫大的缘分。如果唐长老对它感兴趣,不如将其带走吧,圣母那边老朽自有交代。”
《碰巧》……唐三藏突然注意到面前多宝阁的位置有多显眼,心中呵呵一笑,对老头说:“那就谢过老施主了。”
既然这本经可以带走,唐三藏便决定先不看了。
等老头一走,他又扫了扫下方其他的佛经拓本,很快拿起一本读道:
“欢喜禅法。美人身上卧,佛在心中坐……王德发?”
好家伙,这作者一看就是个会写书的“高僧”,开篇第一句便让他欲罢不能了。